初次走进柘泉居的人,都会对室内古色古香的布置、琳琅满目的古典家具赞叹不已。柘泉居位于京城宣武西南的百年老街??里仁街,它的主人是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华丰斋经理于化芳。“‘柘泉’两个字,有木有石有水,都是我所喜欢的。”于女士这样解释斋号的由来。
作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于化芳主要收藏中国传统红木老家具及精仿明清家具。然而,近几年,她不再热衷于“收”和“藏”,而是越来越痴迷于“修”和“做”,尤其是修老家具。虽然进入这一行时间不长,但在周围的朋友和熟人中间,她已是公认的“修活儿的行家”,甚至不时有素不相识者慕名登门求助。
“修是当务之急!现在大家喜欢收藏古典家具,但不该忽略了保养和维修。实木家具受温度、湿度、气候的影响很大,日久天长保护不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卖家往往只在乎销售,其实,在我看来,修比卖还要重要。”于化芳说,修是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正确、及时的维修对古典家具是一种保护,对喜欢古典家具的人也是一种保护,让他们买得放心、用着放心,没有后顾之忧。
于化芳成长在一个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里,从小喜欢古典家具,家里曾经有很多古董旧物,在“文化大革命”抄家时被砸被烧,至今令她扼腕长叹。2003年她从银行退休后,重新拾起了过去的爱好。“我是搞金融信贷的,虽然当时对家具不在行,但是我敢花钱,没钱就借,集中精力干成一件事,积少成多买了一批老红木,收藏了一些老家具。”
谈起自己修家具的历史,也得追溯到六七年前。于化芳的第一件红木家具出现了问题,雇了三拨儿木工,修得都不满意,最后请来一位有经验的工匠才算修好。不久又遇到一次类似的尴尬。“表面抹抹泥子,调调颜色,这是糊弄人。我喜欢家具,但家具出现问题自己不能解决,怎么办?‘事不过三’,两次修家具的失败,促使我下决心自己修,慢慢知道了应该请什么样的工匠,应该怎么修、修到什么程度,这都是我交学费交出来的。”
古典家具是一门精深的学问,越钻越深,其乐无穷。于化芳边学边干,在实践中学事半功倍。她一边阅读相关研究著作、图册,一边留心向权威专家请教。
王世襄先生在世时,于化芳时常拜访请教,“王先生说修东西是一个挺重要的环节,光知道买不懂得修,后来的传承就会有问题。我特别愿意和老先生聊天,那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她还多次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刘东瑞、中国收藏家协会古典家具收藏委员会副主任黄效东等先生请教,这些专家的指点让她获益良多。
记者问:“现在维修老家具的人才是不是青黄不接?”于化芳直言不讳,接活儿的多,但修得好的太少。很多人只是做表面文章,浮皮潦草地修点皮毛,里头的毛病没多久又出来了,这是最唬人的。真正修得好的则不会做假,要实实在在、治根治本地修活儿,做到修旧如旧、完好如初,修好一件家具有时候比做一件新的还要难。“我觉得应该保护喜欢家具的人们的积极性,人家花了钱就应该给人家实实在在修好。我喜欢修,越修越敢修,越修越上瘾,别人喜欢我的活儿,这也是一种乐趣。”
宋代以来,皇家都设立“造办处”。清代的“内务府造办处”(又称“匠作处”)荟萃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在最鼎盛时下设42个作坊,分匣裱作、金玉作、油木作、南木作(广木作)、漆作、雕銮作等,分工极细。于化芳认为,过去的匠作处非常合理而高效,值得当今家具行业借鉴和传承。
上世纪90年代,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在京津交界的地方开办了一个加工厂。于化芳受聘该公司华丰斋经理后,参照匠作处的做法,聘请了一批能工巧匠,谁做桌子好,谁做床好,谁做木工好,谁做油工好,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于化芳仍然以修活儿为主,空闲时也做些红木家具。
一位朋友从非洲带回来一件紫檀的人物雕塑,路途中不慎把脖子折断了,打算扔掉它。于化芳听闻说不能扔,从朋友那儿拿回来这件雕塑,在脖子里头打上木螺丝,重新对接、打磨、烫蜡,竟然看不出一点痕迹,当朋友拿到修好的雕塑时不禁惊奇地喊出了声。
“如果把家具当商品,那就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我是把家具当成作品来经营的,我要对我自己的作品负责。每件作品都有档案,我心里踏实,别人买的时候也踏实。”于化芳说,应客人的要求,她会把自己的字号刻在家具上。“这既是一种扬名,又是一种责任。我觉得对别人负责,就等于对自己负责。”
于化芳对自己的作品严格要求:做东西表里如一,里外不藏活儿,让喜爱家具的人心气越来越高。“因为你的东西不好,弄虚作假,就会挫伤了人家的积极性。人家既然几万块都能花,你干吗不给人家做得精一点?精品永远有市场。”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传统文化的回归,喜欢老家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对他们有何建议?于化芳告诉记者,工薪阶层搞收藏一定要量力而行。年轻人买房子都困难,不见得一上来就买紫檀,不管什么木头都能做出精品,松木、榆木也能做出细活儿。买实木家具,一看款式,二看木料,三看做工。她建议年轻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买几件硬木家具摆在客厅,“比如,养上一对红木的椅子,整个屋子的格调一下子就提起来了,再挂上一幅国画或书法,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
除了修、做大件的家具,华丰斋还裱画、做画框,做一些精致的小件。今年春天,台湾的星云大师来京办展,中国艺术研究院赠送给星云大师一套阿炳传世乐曲原版录音CD《世纪绝响》,其古色古香的金丝楠盒就是由于化芳设计制作的。
过去,在北京前门、琉璃厂一带有好多专做小器作的小店。年过花甲的于化芳,希望自己能恢复和发扬小器作作坊的传统,接大家的活儿,为爱好老家具的朋友服务。
由于口碑效应,如今找于化芳修活儿的人越来越多,她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有一间阳光明媚的房子,有一张自己喜欢的红木案子,喝着茶,看看书,写写字,我就知足了。”这是于化芳理想的生活状态。但是,现在她还歇不下来。(文:续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