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数量繁多的典籍不仅记载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而且它本身也是这部文明史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古代许多的私人藏书家为这些极其珍贵的典籍的保存和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史料记载,我国私人藏书起于周代。秦汉之际,一些藏书家的收藏便已初具规模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纸的发明,藏书数量也大为增加,如此时的任?聚书就超过了万卷,且多异本。唐代私家藏书在万卷以上者就有近20家,其中韦述、苏弁等人所藏达两万多卷,宋代雕版印刷大兴,刻书成风,私藏之风渐盛,明代更是愈见其烈,至清代则达到了极盛时期。明清两代的知名藏书家多以千计,各家所藏动辄几万卷,甚至达到几十万卷。
近阅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著名藏书家传略》一书,感触颇深。书中所传近50位宋至清代的古代藏书家,除了藏书量大以外,还都具有渊博的知识。清代学者洪亮吉将藏书家分为5种:其一是“推求本原,是正缺失”的考订家;其二是“辨其版片,注其错伪”的校雠家;其三是“搜采异本,补石室金匮遗亡,备通人博士浏览”的收藏家;其四是“第求精本,独嗜宋刻”的鉴赏家;其五是“贱售旧家中落所藏,要求善价于富门嗜书者”的所谓掠贩家。洪氏所说的考订家等,无一不具有专门之学,就连他最瞧不起的“掠贩家”也大多有“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的过硬本领。其实洪氏所说仍有偏颇,古代藏书家除了具有考订、校雠、收藏、鉴赏的功夫,许多人同时还是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版本目录校勘学家,如赵明诚与李清照、元好问、杨士奇、王世贞、黄宗羲等人便是。
太平盛世,收藏成风,有收藏古玩、字画的,有收藏邮、币、卡的……甚至图书也成了收藏的对象,有些地方还评起了藏书家。笔者以为,收藏图书绝非坏事,但想成为“家”也非易事,藏书仅多不能成为“家”,将藏书用于装点门面的也不能成为“家”,而借藏书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者,更不能称之为“家”。
(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