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2010年,各种“另类投资品”层出不穷,邮票、茶叶、艺术品、粮票、玉石、翡翠……正在成为艺术收藏市场的另类“豆你玩”“蒜你狠”。当收藏属性被投资属性掩盖,能否理智,考验着投资者。
诸多资本炒作“另类”投资
股市低迷,楼市调控,金市频繁冲高,艺术品狂热。回眸2010年的“投资”市场,更多是“炒字当先”的印象,而且在CPI走高,民间资本投资欲望强烈的背景下,楼市等市场的不确定性让很多资本选择了“另类”投资。无论是“黄金有价玉无价”的玉石市场,还是“千金好觅一画难求”的藏品市场,只要是市场缺乏权威定价机制、好操控易炒作,就是可以深耕的“黑土地”。
2010年春天,黄庭坚的书法《砥柱铭》以4。368亿元的总成交价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在北京嘉德秋拍上,王羲之《平安帖》摹本以3。08亿元人民币成交;11月英国伦敦的一次小型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4300万英镑的天价被一中国买家拍走,加上佣金和增值税,瓷瓶身价折合约5。5亿元人民币,更是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拍卖纪录。业内人士笑言,中国艺术品投资进入了名副其实的“亿元时代”。
除了这些艺术品和收藏品,连有些退出市场流通的粮票、纸币也成了“香饽饽”。有些早已退出市场流通的粮票,价值疯长4000倍;人民币更是成为目前炒作热点,1980年版的50元纸币甚至可以炒到2400元。
民间游资上蹿下跳,几乎对所有具备炒作概念的物资都有兴趣,曾经被疯狂炒作的茶叶、君子兰也难逃投资者的“法眼”,死灰复燃。以金骏眉为代表的武夷茶、福建大红袍都被炒出万元一斤的“天价”;数十万元、数百万元一盆的高价君子兰在年中的农博会上更比比皆是,一盆兰花甚至可以喊出7777万元人民币的惊人“天价”。
吹出来的泡泡还是真正的潜力无限?
“盛世话收藏”。每当通胀预期强烈,热钱涌动,股市、楼市前景不明时,收藏市场就会不断出现天价拍卖品,而参与“另类投资”的群体仍在不断扩大,艺术品投资也正慢慢走入“居家投资”的领域。
业内人士却认为,不少拥有资金、苦寻投资出路的投资客,将“另类投资”当作资产保值增值的渠道,相信炒家抛出的“时间换空间”,投资藏品回报大的言论,无疑是在一起参与“击鼓传花”的游戏,不断“吹”大这个市场。
恶炒“另类投资”,看似一个市场现象,但背后折射出民间强烈的投资愿望与较少的投资渠道矛盾突出,市场游资慌不择路,很容易陷入庄家与炒家共筑的“投资陷阱”。
不过,当记者将这个艺术品市场是否“过热”的问题抛给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陈海波时,他却表示:“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才刚刚起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通过基金、银行、个人投资等多个渠道涌入这个市场,说泡沫仍为时过早。”
他认为,与A股、房地产等传统投资领域相比,艺术品仍然只是分了一小杯羹,未来的增长空间很大。
暴富神话蕴含巨大风险
上海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宣家鑫却一针见血地提出,在这些如天方夜谭般的价格暴涨背后,“很多是赤裸裸的炒作”。他认为,目前资金炒作的黑手已完全伸向收藏品市场,一些本身从事股票和基金投资的庄家把目光放向收藏品市场后,运用基金坐庄的手法炒作收藏品。“庄家炒作收藏品市场的原因主要是该市场对资金的要求不高,相对来说,一两个亿资金能在收藏品市场里有所作为,但是在股市、楼市中就不一定行了”。
某珠宝经销商介绍,像黄龙玉、岫玉等近年来被“恶炒”的品种,原本归为“石英岩”一类的石头,由于开采量大、硬度不够、无法雕刻,价值很低。“这种次等玉也涨得这么疯狂,炒作的痕迹太重,明显是一些商家、投资者利用老百姓对玉追崇、却又无法分辨玉的价值,抬高价格,刻意营造某种玉石‘很值钱’的假象,忽悠大众,没有任何收藏投资价值。”
而事实上,这些“另类投资”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流动性极差,此类物品基本都没有正规的回购渠道,即使升值也会遭遇有价无市的局面,基本是买得到,卖不掉,终究是“砸”在手里,无法脱手。实际上,由于这些物品绝大多数是被利益集团联手炒作出高价,他们不但控制了价格,也控制了市场交易,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博弈中处于绝对下风,即便投资升值,也难以找到接盘的对手。
在人们投资欲望强烈、闲置资金积聚的背景下,通过疯狂炒作带来暴增的财富效应的诱惑性和迷惑性很强,难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卷入其中,只是艺术品市场向来是波谲云诡,一旦购买了赝品或者艺术价格低的作品,高位套牢、等待接盘的现象在所难免。设法开辟更多投资渠道,将闲置资金引向更合理的投资方向,冷静对待艺术品市场的“火热”,这才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应该主动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