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夫子访谈:冯建忠与瞿永发话收藏(一)

夫子访谈:冯建忠与瞿永发话收藏(一)

http://feicui168.com 2010-12-08 13:43:51

  访谈主题:创刊号、新文学收藏的领军人冯建忠与瞿永发话收藏

  访谈嘉宾:冯建忠、瞿永发

  访谈时间:11月27日(周六下午)2点30分

  嘉宾简介:

  冯建忠:从淘破烂堆到吉尼斯纪录获得者,从一个不知名的退伍老兵到如今的上海市收藏协会副会长、上海浦东新区收藏协会会长,他的传奇经历早在收藏界就形成了佳话。在近三十多年的收藏生涯中,他已收藏到光绪18年至今各类报刊创刊号二万余种。创办了我国首家创刊号收藏馆,是创刊号收藏吉尼斯纪录获得者,被誉为“创刊号收藏大王”。

  瞿永发:中国当代收藏新文学著作的领军人物,上海市十大藏书家之一。他从一个下岗工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藏书家,拥有全国第一个现代文学私人藏馆,鲁迅、胡适、郭沫若、郑逸梅、徐志摩、郁达夫等近代以来的作家著作基本都含于其中,而且及其珍贵,价值连城。他从不因自己被评为十大藏书家而自喜,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生活、努力收藏,帮助他人一起走向致富的道路。

  访谈记录(一):

  主持人:夫子访谈第二期现在开始。今天从上海请到了收藏大家,一位是专门收藏杂志创刊号的冯建忠老师,还有一位是新文学收藏的瞿永发老师。

  冯建忠:各位网友朋友,大家好!

  很高兴在这儿与大家共同交流,杂志期刊创刊号的收藏。也是借这么好的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三十年来在创刊收藏上一些小的事情。要说有成绩,应该有一些,都是我三十年来一本本搜集来的,从中有许多快乐,不只是像有一些人所说,有了钱就一包包往家背。这个乐趣和我一本本的集藏不能同日而语的。我很高兴,在这儿感谢大家对我的关爱。

  我现在担任浦东新区收藏协会的法人代表,近三十年来,专职做收藏。我怎么萌发创刊号。1980年的时候,高中毕业之后到部队参军。我是家里的独子,当兵的时候,家里寄来很多的杂志,看好之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床底下。1982年班里来了两位新战友,来了之后说,班长,你这些杂志能否让我看一看?我说可以。整理的时候,无意中发现15本是创刊号。当时的杂志很少,因为是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创刊号使人振奋。仔细一看,都是第一本的创刊号,有《青年一代》、《黄金时代》、《八小时以外》等杂志,我的姐姐给我寄来很多。有了15本以后就萌发了搜集创刊号的念头。有人集邮,我集创刊号也挺好。这就有了三十年的故事。

  独创了一个项目,把创刊号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进行收藏。至今也已经30多年,复员回上海之后,有一个邮包是可以免费寄的,其他的是要钱的。把两百多本创刊号都带回了家。改革开放头几年,物资相对匮乏。一看从广东回来,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当时是流行尼龙洋伞、磁带、录音机,还有水果、糖。人家一看广东回来的大哥哥,拿着一个大麻袋回来,都围着我,叫我打开,我硬着头皮,打开一看都是杂志,孩子们一哄而散。

  这个杂志到现在人家还以为是破烂,拿回来之后大家哄堂大笑。当兵当反了,广东的水果不带回来一些。当时我也像地下工作似的,把书放在床底下,不能跟人家讲。家庭打扫卫生第一处理的是报纸,第二处理的是杂志。

  我从小喜欢书,不仅仅是为了现在增值而收藏,我是因为喜欢,喜欢而快乐。上海有旧书店,还有一个旧书店期刊部,专门卖杂志。我在从中找创刊号。当时很便宜,一般杂志新的两毛多,旧的一般一分钱、五毛钱,我在里边就找创刊号,人家也不要,人家也不懂,我也不跟人家讲。这就搜集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创刊号。当时搜集的都是改革开放建国以后的新创刊号,从90年时,开始参加上海收藏协会,92年参加吉尼斯中国之最的比赛。新闻界、收藏界报道了是“创刊号大王”。上海有很多的“王”,算盘大王、钥匙大王、会计大王,当时我很荣幸,30岁不到作为创刊号大王。我和老前辈坐在一起,他们的大王是名副其实,我怎么能称王。我就想,我要突破,要搜集更早、更稀少、更珍贵的创刊号,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王”。

  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我到处寻觅,找珍贵的,历史上很著名的创刊号,像《新青年》创刊号,当时我是梦寐以求,我一生只要找到《新青年》创刊号,我这一生也是无怨无悔了。

  从这以后,86年每个星期天,一早我就去。当时我要上班,单位又远。当兵复员是老兵,在单位是新兵要从头学起。业余期间念大专,自学考试。业余时间又要搞收藏、又要读书,又要学技术,忙的很,但是对于创刊号的收藏我是一直坚持。

  现在所做的抢救国宝,解放前的杂志不能打成纸浆,收破烂的都不要。这些老的我搜集解放前的创刊号,是真正的抢救珍贵期刊史料。研究报刊史、新闻史,我的创刊号是第一手资料,不能取代。我通过收藏在产品当中学习,了解了中国的期刊历史、中国报刊历史,这就丰富了自己的生活。

  我很自立,当时当兵一回来是42.5毛钱,我的创刊号收藏从90年开始要搜集解放前的,自己已经没有钱了。因为我有这个爱好,自己结婚也很晚,小孩现在6岁,我44岁才结婚。为什么这么晚?就是因为我把大量的钱都投在搜集创刊号上。这样经过现在一想,已经三十多年了,我也很开心,收藏的现在已经有21000多种创刊号,解放前有3000多种。所以创造了平民百姓收藏的小小成绩。

  这些珍贵的史料是研究中国报刊、中国第一手资料。一是收藏,第二做了许多的展示、展览。有幸的是,我在北京举办过两次展览,一次是在中国青年杂志社创刊75周年,是在1998年的时候举行了创刊号个展,这在北京首次参展。2002年时,在鲁迅博物馆搞了鲁迅专题的收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我代表中国新闻出版署出访台湾,在台北市举办了个展,当时马英九也来观看。2007年上海浦东举办创刊号展览,温家宝总理也有观看。我一直在说,一个人有作为才有地位。我的创刊号在上海浦东区也是小有品牌。2007年温总理第一次到浦东跑两个点,一个是我的展览,第二个是世博调研视察。作为民间收藏,作为一个老百姓,能荣幸的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我感觉非常的荣幸。所以很开心、很快乐。现在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快乐。谢谢大家!

  瞿永发:网友朋友们,下午好!我叫瞿永发。我从小喜欢书。8岁的时候花5分钱买了一本书,文革期间在东北插队十年,1976年之后上海市书店开放,书价也是5分钱一本书。我有了收入,家里也没有太大的负担,我就把收入都拿来买书。年轻时没有目的,就是喜欢,外国文学、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看见书就买。大概在80年代时有了一个想法,觉得同样民国的书1块钱一本,解放以后的书,比如说93年《巴黎圣母院》也是1块钱一本,这一比较觉得不对。比如说茅盾的书、沈从文的书也是1块钱一本。当时也没有什么经济头脑,书市都是一两块钱一本,不像现在看不懂的书都上拍卖公司了。我也买了不少的书,人的机遇在于自己调理。

  现在的收藏经过几种转变,家里有几万本书,上海市委宣传部评价了十大藏书家,当时我已经报名,上海也有不少人报名,评出十位,我是其中一位。评上之后,总觉得藏书虽然评上藏书家,但是96年的书和现在比起来是一个天一个地,当时的数量不少,有两三万种,但书都是解放以后的书,民国的书很少,大概只有几百本。96年我们厂已经倒闭,经济收入已经没有什么来源了。但我还要买书怎么办?我想跟网友说的是,一定要有经济实力才可以搞收藏,否则是空谈。现在很多的书,不可能像我80年代、90年代花1块钱、2期钱,现在都是几百块钱、上百期钱再去梦想买很便宜的书。我的观点,没有经济实力不要谈收藏,爱书可以、买书可以。一般普通老百姓爱书的朋友,我个人提一点想法,还是买影印书,一样可以看。上海大学研究新闻学的学者和社科院的教授,他们买书都是解放以后新出版的书。很贵的书,他们也买,但他们买的是从未被影印的,没有出版的书。他们为了研究没有办法,也花钱,但他们花这个钱,工资收入不是很高,买的书是硬着头皮。

  比如说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现在已经70岁,他是中国最早的,62年的博士生,当时就两位博士生。我在文庙92年开书,到现在也20多年了,我七点钟在那儿,这位教授他十点钟来,我买了书之后,他都要把书打开一下,因为我买的书跟他研究的方向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现在我家里有四五万本书,解放前的书有两三万本书,新文学的书我是很用力的收藏,旧期刊业有七八千册。我的期刊有一个特色,上海解放前,上个礼拜上海历史博物馆跟我联系,我有永安月刊,历史博物馆让我让给他们。这个月刊在当时我是很费劲买来。在当时我通过炒股票凑钱把书买过来,他说出10万块钱,很感谢我,让我把书给他们。我想想了,我还是要把书让给他们。

  上海版本博物馆、上海文学博物馆,他们都有很多的博物馆。他们说要把我的收藏捐给他们,捐肯定不会捐。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一个月也就两千块钱,我的经济收入没有太大的保障,这两千块钱肯定不能维持我现在的生活。

  鲁迅纪念馆找我,鲁迅纪念馆为了鲁迅收藏,鲁迅的对立面都没有。上海有名的大旧书店,凡是鲁迅的书全被他们找过去了,他们要的是调拨,不需要花钱的,后来才花一点点钱。但鲁迅的对立面,比如说胡适。他们找我,我说捐两本可以。他们搞了陈望道105年纪念,他的书没有,我说我捐给他们,捐了一本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

  接着刚才说的话题,爱书的人可以买书,但如果经济实力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最好不要买很贵的书。今后会很少像我们这样的人,我们经历了从文化大革命、文化的封锁过程,书的情况大家都知道,现在和那个时候肯定不会有一样的境界。当时的书是读书人没有条件,想看书看不到书,现在的环境和那个时候完全不一样,如果经济上不宽裕,不要买很贵的书。

  最近跟朋友谈到经济转型的问题,我也谈一谈我个人的观点。国家提倡民营资金进入文化市场,这是很多朋友一个很好发展的机会。上个月我自己搞了一个上海海燕文化图书公司。我收藏另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用力收藏文革史料,文革史料不是宣传品,主要是当时人写的检查、交代,肯花大价钱买。比如说上海有一个很有名的文化人黄上,当时我花很大的价钱买到,比如说唐?。只要我看到,经济能力让我实现能买的下他,我就坚决买下来。

  主持人:对于收藏以前是偏感性还是突然喜欢还是就是奔着这个目标去。

  瞿永发:我认为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从小喜欢书,到现在我还喜欢书。有很多人知道,90年代时,有一位北京人很有钱,拿了30万块钱直接到我家里来。我口袋里有一两千块钱,90年代给我30万买我一万本书,当时我就拒绝了。我觉得把书卖了以后,我这二十年白忙活了,就是换回来一堆钱。当时我很庆幸,北京的朋友说的很清楚,今天你卖,我们就解决掉,不卖就不买了。他有他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现在很庆幸的是当时坚持没有卖。否则我也不能说我是一个藏书家,今天也不能坐在这儿了。

  主持人:等于把新的版本换成以前的老版。

  瞿永发:以前的老版、品相不好的换成品相好的。这是不可复制的,上海2000多万人的大城市,现在没有一家个体的旧书店,这是很不成比例的。

  主持人:杜国立因为卖书而卖书,而有的是因为喜欢书通过以书养书。您二位专门搞收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瞿永发:我和他们有所区别。我家里有几万本书,现在卖的书是在家里堆不下来,有一些书也是很有历史的。有一些民国的书有复本,复本就卖了。有的研究经济、研究文学比较尖端一些,今后不会看的书。把原来的新书全部换成旧书。

  主持人:等于把新的版本换成以前的老版。

  瞿永发:以前的老版、品相不好的换成品相好的。这是不可复制的,上海2000多万人的大城市,现在没有一家个体的旧书店,这是很不成比例的。上海的朋友包括专家学者都呼吁,没有用,你开就是非法的,是没有营业执照的。现在我举办一个文化公司,积极申请搞旧书渠道。我要把我的书给搞研究的人,包括国外的,前两天美国的一位朋友来我这儿拍了很多照片,这是我无偿提供的。

  网上的朋友对民国书感兴趣的,有需要的,我完全可以无偿提供给你们,但有一个条件,不会提供给原件。当然工本费还是要收一些,别的都可以给你们。需要的话可以给你们提供。

  现在是处在很好的一个时期,文化市场在这一两年中可能会有大的变化,中国经济改革三十年,这三十年经济发展巨大,发展的很快。很多老百姓都享受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文化上现在的步伐太慢,现在应该是到改变的时候了。

  冯建忠:我收集创刊号,我的兴趣也蛮广泛,不仅收集创刊号,还收集纸质的电影海报。我是中国最早办收藏的人。建国50大庆的时候,我就办个人收藏展,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有电影海报,认为这很难。

  在这儿我也想说明一点,我们要关注,收集要有难度,这样的收藏容易增值。

  网友朋友肯定会问,就像瞿永发老师,开过旧书店,我就是搞社会工作,除了专职的收藏协会会长,也没有什么回报,我的收入是怎么来的。就是通过办展览,我有一些知名度之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服务我们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像浦东一个区就有五六百万人口,面积是上海的1/4左右,很大。这一次的世博会也在我们的浦东开,大飞机在我们浦东造,过两年的迪斯尼也在浦东。我作为法人有义务在38个镇搞文化建设。有为才有位,做好工作的前提下,政府街道都能为我们提供一些保证,我们街搞的红红火火,我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养活我们的家人。我只收藏,不买卖。

  冯建忠:解放前的东西,靠50岁的人去寻觅,我也做了一些大量的捐赠工作,政府需要的我无偿捐赠。前几个月,上海世博会上海档案馆搞世博会的回顾展,将一件在孔网上拍得的东西捐献给上海档案局。国家档案局杨局长见证了活动,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事情。我作为一个市民,能为国家、为世博会做一些事感到很荣幸。

  瞿永发:刚才讲到杜国立他的经营行为很好,杜国立辛辛苦苦的去寻觅,他们赚一点钱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他们不做这些工作,有很多的东西就会进废纸厂。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读书藏书肯定不能让你成为富翁,但可以让你的精神生活充实。这是我个人的体会,一我不打麻将,我们朋友、邻居麻将声不断。跳舞我也不会,我们家附近就是大公园,天天老年人在跳舞,我不会跳,我也不会去学。因为我个人的想法,读书、藏书比跳舞、打麻将要好一点点。有一些人觉得跳舞很高兴,是他们个人的爱好。我觉得读书和藏书也是个人爱好,不能说藏书就是很大的功利性。我买书30年了,但我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至少投入了200万。但现在我不可能把200万的投入收回来,因为这些东西都在我的家里,这些书今后的归属我也讲不清楚。我现在也在为这一部分收藏发愁,今后怎么处理。也要大家给我提提意见建议。

  主持人:冯老师您做创刊号收藏,创刊号之后的其他期都不收吗?

  冯建忠:我是工薪阶层,当时都是收集创刊号,我当时很后悔,想假如一套套收藏多好。再想了想也很欣慰,为什么?通过收藏,在我的家里一本本都是创刊号,这种快乐是别人不能拥有的。我眼前一看全部都是创刊号,假如收藏一套,那就不全是创刊号。90年的时候创刊号就2块钱一本,不是创刊号也是2块钱一本,我就找创刊号。到90年以后,我专门收集解放前的创刊号,当时是5块钱一本,都买5块钱以后我买20块钱,都走在前面,让大家提供更多的渠道。

  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要达到一定的量,别人就会赶不上我。人家收5块,我收20块,人家收20块我收40块。半年时间一过去,我就想,我要出去就是两个动作,一个是收钱,一个是拿书,当时没有人竞争。我想我的思路是正确的,有很多朋友说我傻,人家5块钱能买到,你出20块钱,你不傻了。当时在90年的时候我已经出名了,报纸、电视已经报道我。我反思维,出高价让别人都为我找书。这样的机遇现在也有,要定位在什么样的位置上,出一个高价,最起码人家第一个让你看。关键这些人不是我们工薪阶层搞收藏,肯定是成功的企业家、老板、成功人士。所以我感觉很欣慰。平时也有很多诱惑,什么诱惑,人家出一百万来买你的书,出多少钱买你的书,假如我守不助就卖了,今天就不会坐在这儿了。

  主持人:京派和海派之争由来已久,在藏书界有没有京海派的差别?或者说海派藏书的方式特点是什么?

  瞿永发:北方人,不一定说北京人,北方人对书的一种情感是很热爱的、挚爱的感觉。他们看见书是很亲爱的。作为上海人,我讲一讲我的朋友他们对书的感觉,没有特别深的感情。有像北方人一样的感觉,据我看到的很少,除非是大教授。一般现在老百姓对书有一种漠视或者淡漠的感觉,很随意。比如说从60年代到现在,因为解放前上海是中国的出版重镇,光福州路就有几百家,大小出版社、书店几百家,但现在据我所知,公司58年以后到现在也要50年,这50多年的时间里,上海没有一家正式的私营个体旧书店。

  瞿永发:这在上海人看来见怪不怪。我到了北京,我想几十家、几百家都不止。我的很多朋友都是三室两厅、三室一厅,房子很大,但到他们家里去,很少看到书。要有书的话也只是点缀的,生活类的书有几本。我也接触很多朋友,大部分是有文化的人,他们家也没有书。上海《东方早报》给我做了一个专访,早期都是文化人,现在很多人家里有几百本书就可以算是藏书家,这是一个笑话。而我接触的很多北方人,他们看到的书就像胡同一样,有很多人像胡同的精神,他们喜欢书。因为经济状况不能放开手脚买书,他们看见很好的书买一些很好的书,大部分的书要卖掉。上海类似于胡同的人很少,生活很简单。为了喜欢的书,几百几千。对于藏书来说,北方和南方相差很大。

  解放前的情况我不知道,对于书的热爱可能不像现在这么淡漠。我也已经60岁,很多的朋友70、80,他们对于书的感情不是很浓,不像北方人。这是我的一个感觉。

  京派和海派文学各有千秋,这个问题从30年代争执到现在没有结果。我个人的想法,京派有京派的特色、海派有海派的特色,不能两者相比,各有千秋。

  主持人:您个人喜欢哪一派?

  瞿永发:我倒是喜欢京派,比如说写严肃的散文北方人比南方人写的还要好。 比较严肃的一些五四运动也是在北京搞起来,新文学运动。南方人重商,北方人重文。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冯建忠:京派和海派的民间收藏肯定也不同,京派文化底蕴深厚,像北京,皇帝都在北京,东西肯定也多。上海有一百年的历史,民间收藏在80年代我们是最早搞民间收藏,要说比没有什么好比的,各有千秋。北方注重解放前的东西,上海标新立异,也有一个特点,上海找老的东西不一定找的到。大家喜欢收藏的人也不找,所以他们收的东西是标新立异。比如说算盘,我们一位老先生也是收藏算盘最好的,还有一位老先生收藏筷子,筷子也能收藏。三寸金莲也能收藏。上海收藏的纯粹是民间收藏,北方收藏的都是瓷器、乐器、青铜器。好像为了一件青铜器都能把你一屋子买掉的倾向。这种倾向其实是不对的,关键是在从中你得到了快乐,这是共同的。

  反过来对国家的贡献,我们认为搞专题收藏,国家要搞出版博物馆、期刊博物馆,我也当仁不让,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我也是很愿意的。搜集瓷器,就是卖一个好价钱。如果捐给国家,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收藏的瓷器,给了国家,国家也是放在旁边。海派、京派没有讨论的必要,民间收藏各有千秋。

  反过来国外,美国的收藏、日本的收藏也在像我们现在上海民间的收藏。为什么老东西找不到,价格也太高。像我过去收的电影海报,到05年的时候,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全国都在搞海报,人家把房子卖了换电影海报。我们也不是表扬上海,在民间收藏上,也引领了社会的潮流。在价值上也不要比,到现在我被称之为大王,我也打问号。收藏了两万多种,假如有大款说你这多少钱,几百万就给你全部卖掉。我认为在藏品中得到了知识、得到快乐,为政府、为国家做一些事情,这倒是一个出路。

  以后我的藏品,我的小孩五六岁,产品的出路还没有想过来。国家需要的话,可以做很多事情。

  瞿永发:差异肯定有。比如说北方文化人,很多都是南方人,比如说鲁迅,胡适都是南方人。京派文学或者说海派文学,我个人感觉北方人比较豪爽,不像南方人。特别是上海人,买东西斤斤计较,不是说斤斤计较不好,买东西可以讨价还价。一个南方人背了一套书,这一套书在我眼里也就是三五百块钱,但是店主两千块钱。肯定是一位北方人,说普通话,那老板肯定不卖给他,我买也就是五百块钱。目前正在黄金时期,而且北方人很急切,拿着手不放,说一千八都不卖。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这位买家很喜欢这个书。光绪年间一个很普通的木刻,也就是四本。按照我想起来,原来就是一两百块钱的书,到五百块钱不得了,而这个北方人买来花两千块钱。一方面是说他喜欢,另一方面来说这种类型的书在北方很难见到,很容易见到不会花这么多的钱买回去。

  良友丛书200块钱一本没有人要,而一个北方人过来买的时候,300块钱一本不跟你还价。为什么?他觉得你卖给他,好像把你的产品让给他,他也很高兴。觉得讨价还价有一些难为情。实际上上海人买你东西,就是200块钱也要还到150块钱,这个差异很大。南方人在北方买东西,被人讲几句话也是很正常的,北方人很豪爽。

  主持人:两位老师都是大藏家,自从走这条路子到现在是自学成才,无师自通,还是仙人指路。

  瞿永发:我68年读了一年,69年就停了。一直到79年回乡以后,自己读了两年夜学,白天上班。当时的工人,不可能让你脱产上学。我读了虹口区高中,拿到高中文凭。报夜大的时候,学费是300块钱。厂里说,读出来可以报销,读不出来不可以报销。当时我也没有办法,300块钱上哪儿去弄,当时就是3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       我对于书心底里有一种热爱,倒不是吹捧自己。为了书,我女儿读书的时候,她98年读大学。我现在很多亲戚朋友,包括我的夫人都不知道,她读书一万块钱我帮她贷款,因为我要把钱拿来买书。读完大学之后,我的经济状况好了一些,再把钱还了。一直到还钱以后,我的爱人才知道,说:“你怎么讲也不讲。”我认为养家糊口的责任还是应该由男人来承担的。

  从这方面来说,能够有条件读书是最好,但自学,也不一定成才,自己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只要有一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我家里订了10份报纸,常州报、上海文汇读书周报、文汇报、扬州晚报、财经新闻、财经报。因为我做股票,财经报、财经新闻都要看。中华读书字报,我也要看。每天一大堆的报纸,我都要看掉。不可能花钱之后,不看就扔掉。再不行,也得看一看,而且我有剪报的习惯,我剪报已经有30年,30年的剪报我都收藏着。我认为这一篇文章写得很好,或者认为有参考价值,我都剪下来,现在分门别类整理出来。各种各样,特别是史料性的文章,有用的文章都把他剪下来。

  家里的剪报有几大堆。我夫人老是说,这些东西怎么办。现在报纸剪下来了不是都有时间看。农村里的情况,通过孔夫子旧书网,我也跟一些农村朋友们聊了聊,城市里的朋友自学成才或者自己学习是很有条件的,农村里很多地方没有书,让他自学成才根本做不到。

  主持人:收藏到现在这么大的规模,是怎么做到的?

  瞿永发:这也是无心插柳,不是要做一个目标才能做到。

  主持人:收藏这几十年的过程中,怎样一步步做大的,在收藏不但壮大的时候,是自己摸索出来还是有更高的老师指点?

  瞿永发:我有一个体会就是坚持。俗话说,山穷水尽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买书每年要花几万块钱,一个月四个礼拜天,每个礼拜天都要花几百块钱,看到书不买不可能,但是口袋里没有钱。当时外债欠了10万块钱,我口袋里只有5万块钱,有的时候想实在不行把书卖掉一部分,欠的钱还是要还。欠款自己有负担,想不到后来运气好,因为我做股票,现在每年从股市里能够得到三五万块钱,原来三五千还是可以的。我做短线,赚到钱就跑。因为每天买书要花钱,每个月我都要从股市里拿钱。我赚一些钱够勉强生活,当时要交五六百块钱的个人保险金,因为我当时还没有到退休年龄。经济压力很重,我这种情况很多人都有相同的境遇。在坚持的时候,肯定是觉得坚持不住,这个时候我想,要是可以的话,可以再咬咬牙。

  07年的时候,股市从1000点到6000点,一下子我翻身了。最起码不会为买书的钱而发愁,我觉得这些是我喜欢的我就买下来。去年我的一个朋友买胡适、徐志摩、梁启超的书,他准备花200万买,最后是500万块钱买下来。这种事情我不可能做,三万、五万我可能买,去年我来北京也买了十万,我买一些喜欢的,小一些的,要量力而行。

  再一个就是坚持,经济状况不行,不能硬来。我看到网上的朋友买一些书,买了很贵的书,经济上受不了再卖了,我觉得这有一些过分。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保证,买书也是收藏,经济能力不行就不要买书。

  瞿永发:要说外力没有,我是一个小小的老百姓,我现在住的地方是上海最穷的老街,现在还住在那儿。00年口袋里只有20万块钱,当时有一套房子15万块钱,我想了两个月,想来想去没有买房子、买书了。正好有一批书,大概花了七八万块钱,在这两者之间,一个是花15万块钱买一套房子,后来花8万块钱买一批书,我还是选择花8万块钱买一批书。

  如果买了房子,我傻了,书不能买了。现在我夫人讲,这一套房子买下来现在涨到一百万了。这是没有办法的,性格决定命运。到现在我还是住在老街。我觉得挺好,也这么多的书陪着我,天天忙忙碌碌的。

  冯建忠:要说自学成才,我一直在自学,但有没有成才,也没怎么样,但也不能谦虚化。我通过这些藏品,丰富了我的生活,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老师都没有教我的知识。要说有高手指点,也没有谁来指点我。我也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家里没有什么书。也是通过我自身的努力,这途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关爱,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得到许多藏家的认可。去哪儿办展、搞活动,都是得到了许多贵人的帮助。什么是成才,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概念。

  自己和朋友也出版了近十来本书,特别是去年和收藏家李仁波收藏了一本中国百年图志,是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有一些小小的成绩,要说成才还得努力。

  瞿永发:成才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作为一个老百姓,尽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了,生活得很充实就可以了。

  主持人:冯老师搞杂志创刊号收藏,从解放前到解放后,收藏量非常大,您有没有想过要给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做续编?

  冯建忠:这没有想过,我就是想为专家、为学者提供一些帮助。自己空闲下来之后做一些整理的工作,收藏多了,势必要走到研究这一部。看了这么多书,总是有一些感想、有一些收获,我今年整50岁,总是要搞的。期刊的目录图志,就像工具书一样。

  瞿永发:我和冯先生有相同的地方,现在我们就是提供这些藏品,我们很真心的愿意让这些有研究能力的人共同开发。作为我们来研究,这是不行的,这要实事求是,这要有很大的功力。写一本书很容易,花几年的时间也能写一本书,但不一定能够对的上正编。上海人说,要能对得上号。冯建忠搞肯定不会搞,但有冯建忠的朋友帮助他搞,那就讲不定了。

  我也是一样,很多东西肯定要出版,为什么?作为研究者来说,作为藏品的归属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希望他有一个好的过程。如果不是这样希望的话,这些书早就卖掉了。

  记得我79年回上海,79年、80年、81年,上海到新华书店排队买书,文革开放以来之后,影印书、出版的书排队排两三天,晚上拿着小板凳排队。礼拜六、礼拜天排不到再排下去。像我一样买旧书的人文庙也有几百个。这些人说难听就是扒一层皮,50块钱买来,100块钱卖掉。包括冯先生有多少人诱惑他,这本书卖给我,500块钱、1000块钱,但是他没有卖。

  瞿永发:我有一个上海的朋友,他也很喜欢书,90年代的时候卖了10万块钱,说难听点这些书现在500万都买不着,一卡车全装走了。多可惜,忙碌20年,到现在没有什么钱,那个时候的10万块钱也早用完了,他很后悔,没有坚持住。请他喝两顿酒,你的藏品好,人好,说得他心动,当时10万块钱是不少钱,91年的时候没有坚持住,现在想想很后悔。不能说我能够预见到这些书的价格变化,我喜欢这本书,出钱我不卖,我们有这种信念。

  冯建忠:一个人一生能够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错了。我的创刊号收藏,研究我是尽力而为。反过来这些珍贵的史料在我这儿肯定是要保管好的,许多人碰到我说,冯先生,这些东西怎么保管?我说怎么保管,现在就是这样放在纸版箱里。再投入钱保管,我还不如把钱省下来再买新的老的创刊号增补内容。现在你们到我这儿来要找什么,能够找得到,这是我的工作。我是收藏,研究尽力而为,肯定要做。多了之后出一些图文目录也是一种贡献。一不小心,不是踏入个人收藏史,这在新闻史上都是有章可考的。我一直认为,我的收藏不是我个人的收藏,我是在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要说别的,卖了,我肯定不会卖。

  主持人:有网友说,旧书如何进行有效的消毒,比如说太阳光的照射、冰箱冷冻等方法? (网友大国世界的提问)

  瞿永发: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这些。首先买来的旧书,像刚才这位网友所说的消毒,这些工作都要做。首先把书里的杂物清理干净,轻轻的拍一下,把灰尘拍掉,然后用消毒药水,比较淡的消毒药水,把封面、书全部擦干净,然后放在阴凉的地方晾干。不要擦的很湿,就是把有灰的地方擦干净,或者很脏的地方也要擦干净。第一步是用湿的消毒药水擦干净,然后阴干。最后一步是要看,经常翻动他。有一些很珍贵的书,32开、56开、8开都有相同的塑料袋,塑料袋用小针打几个小孔子,让他透气,这样保存的方法更好。因为要看,一会儿封袋、一会儿拆袋比较麻烦。

  我家里最少是用这种方式,这都是比较珍贵的。

  主持人:民国书像这种很有针对性,民国的纸张技艺不如当年的宣纸,而且年代已经很久远。时间长了很难保存,对于民国旧书应该怎样保存和消毒? (网友大国世界的提问)

  瞿永发:民国书的纸张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新闻纸,新闻纸属于最差的,因为作为印报纸用的,这种纸质的书最难保存。还有一种是道林纸,这也比较麻烦,碰到水容易粘连在一块,很难打开。所以新闻纸和道林纸的书,如果没有损坏不要碰他,一般轻翻轻看没有问题。就用我刚才说的方式,用塑料袋,整理干净以后用适合他的塑料袋,比如说这个书是16开就用16开的塑料袋,8开的就用8开的塑料袋,封起来,但一定要通气,用针打几个洞眼就可以了。

  另外有樟脑丸,可以用布包来放在书的旁边,不要放在书的上面,否则书会发黄,而且包的布要厚一些,另外要经常去看。有的时候纱布包的不好,会滚漏出来,最好用线扎起来放在角落里,不要直接和书接触。

  有人说,认为民国书很难保存,在我个人来说,家里几万本书从来没有发生霉变,或者说书无缘无故的受损。没有这种情况。

  主持人:纸质图书的收藏如何面对来自电子书的冲击? (网友图图22080923提问)

  瞿永发:电子书,包括媒体网络,我认为纸质书的寿命不会把电子书消灭掉。电子书只有一种功能是阅读的功能,但没有抚摸、感触的功能。一般人读书,我属于比较老派的读书人,我从来不看电脑上的书,新闻会看。为什么?因为没有一种亲切感,没有一种触摸感。比如说现在新出版的书,封面设计的很漂亮,拿起这本书感觉很娱悦。电子书冰冰冷冷,电子书很伤害眼睛,我看报纸三个小时没有问题,看电脑一刻钟就难受不得了。

  我建议很多的网友,不是说要远离电子书,最好是喜欢的书买一本过来看比较好。

  主持人:网友问,中文版的创刊号总共有多少套? (网友售书买书提问)

  冯建忠:解放前就有近两万种,国家的目录是9000种。解放后国家注册的也就一万本不到,内部出版的肯定不止这些数字。解放前两万、解放后也两万,四五万肯定有。

  主持人:他的问题比较专业,比如说以书代刊的算不算? (网友售书买书提问)

  瞿永发:不能算期刊。

  冯建忠:不算期刊号,期刊号是每个月定期的。有的是丛书,特别是地方上的文史史料,都是以丛书的面貌出现。创刊号一定是第一期、总第一期,有的上面写着就是创刊号。

  主持人:政协编、文史资料,这不属于? (网友售书买书提问)

  冯建忠:这不属于。

  瞿永发:他是中国特定环境里特定的纸质产物。为什么中国出版书要用书号,如果不用书号就不会丛书。像台湾这么小,会有几千家出版,一定要处理,自负盈亏。

  冯建忠:解放前三个人,假如一个作家出了书拿了稿费,他觉得我们三个人出一本杂志,到第二期像鲁迅去福建厦门了,谁到北京了,又散了,散了又停了。解放前的创刊号,有的很珍贵,有的也是创刊号有的也是中刊号,自生自灭。说国民党新闻在登记,但没有下文。国外的杂志也是这样,他们先出,出了以后有问题再追查,就像现在所说,有证据以后才封掉。我们的新闻法,先不允许你出,先报上来,先审后查。解放后的杂志没有解放前的量大。这也是一个事实。

  瞿永发:民国的期刊是很兴旺很发达、很蓬勃向上的感觉。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可以说。说了以后,自生自灭,不是说这本创刊号一定要赚钱,不一定。有很多的书、创刊是不赚钱的,几个文人在一起,觉得我有一些想法,大家出来一本期刊。第一本叫创刊号,有的不写创刊号,或者不些什么,他就写第一本,或者只写一个一,也叫创刊号。但这本创刊号就出一本,那就很珍贵了。

  主持人:企业自己内部的内刊也算在创刊之内吗? (网友售书买书提问)

  冯建忠:创刊号也算,有的人专门收企业杂志创刊号,有的专门收内部刊物的创刊号,这都可以收藏。有的是先是内部出版,后来公开出版,这些要找创刊号找不到,假如朋友自己搞一些创刊号的收藏,价格自己能承受的话,买一些也无妨。

  主持人:港台、海外华人他们的书也在收藏之内吗? (网友售书买书提问)

  冯建忠:这要看个人的条件,我在上海,机会多多,我搜集十几个国家追问出版的创刊号。如果网友有机会,只要是创刊号,本身是华文,看得懂也收集。

  现在收藏不要向我学,我一直认为,我的量算可以了。和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职业相结合,假如你是画家,我认为你研究一下,解放军二十本画画创刊,二十多本收起了,反过来对你的画画有帮助。假如同行先看你的画再拿20多本的创刊号,我认为人家就很佩服了。

  瞿永发:冯建忠的情况不能复制,他是特殊的。量力而行,解放后的创刊号不要买,没有价值,一块两块钱,一百年以后一千块钱,不值钱。

  冯建忠:这不对。创刊号量力而行是对的。反过来说,要结合自己的快乐,我是中医、医生,中国医学上的杂志,在创刊号中吸收前人的经验,反过来有利于他的工作,这是一个好处。创刊号大家可以收,解放前的也可以收,解放后的也可以收。解放前的创刊号,像谢老师也写了一些,专家学者出了很多研究老期刊研究创刊号的书。解放后的我认为2000年以前,2001年以后收的比较少,为什么?我工作很忙。我认为现在的广告也太多了,一本厚厚的价格很贵,里边的内容没有几个。

  解放后的可以收集,收集也是一种。解放后的,2010年以前,1949年以前的有一万种,这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人出过研究过专门的书籍。今日得现玩就是明日的古玩。创刊爱好者可以适当的收一些创刊号。

  瞿永发:我说两点。一点,作为创刊号,他是很怪异的,比如这本杂志是第一本,比如一堆书中去买,这一堆书中就一本创刊号,把他买走,这是一件好事。如果是一套杂志,你把第一本买走,是坏事,因为你把头拿走了。

  冯建忠:市场要有一些难度。

  瞿永发:比如说一套杂志50本,你拿着第一本,有把这一套破坏了。我家里有一百多套期刊,我不可能买第一本把其余的拿走,这不能说不道德,起码来说这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第一本收藏以后,还有49本怎么办?不连贯了。而且最重要的是第一本,第一本2块,第二本也2块,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做评价,要我肯定会把第一本买回来凑成完整了。作为收藏来说,完整的东西和残缺的美是不能比的。解放后的没有必要买,一万本或者几千万的创刊号堆在那儿干什么,研究什么?作为我们来说还是要量力而行,量力而行不是说经济。一万本创刊号堆在那儿干什么,城里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还让你堆创刊号。

  我要奉劝一下,这里边有一定的误区,解放以后的创刊号没有价值。比如说这些创刊号存一百年,传给你的儿子、孙子可能值钱了,但是这里边要花多少成本。

  我在上海接触老的期刊创刊收藏家,之前他们都是搞旧书买卖,解放之后也是很幸运的机会,这些东西都卖给了他。他是一个特例。不可能一个老先生把一千本、一万本旧期刊藏在哪里,城市里拆迁的一塌糊涂,没有地方藏创刊。

  这不能说不道德,但是很悲哀的事情。比如说把头拿走了,你做这个事情做了就算了,但不太好。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