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在法国占领的广州湾的“西营”(今霞山)设立了分行。“东方汇理银行”代表法国政府,在法属殖民地地区发行了货币。当年,是以越南纸币作为兑现法国通商银元之用。广州湾居民称之为“安南纸”、“西贡纸”或“西币”。
此家东方汇理银行于1875年成立,总部设于法国巴黎,成立的目的是取代已结业的法兰西银行在亚洲及印度支那的银行业务。1888年该行将业务扩展到中国,翌年在广州沙面法租界内开设广州分行。1894年开设香港分行。1899年开设上海分行。除一般银行业务外,曾于1905年购入汉广铁路股权及参与民国初年的银团贷款。1949年开始撤出中国,上海分行于1952年正式结业,是最后一家离开中国大陆的外国银行,但东方汇理银行与新中国政府保持良好关系。1982年,东方汇理银行重返中国,设立深圳分行,并于1991年及1994年分别开设上海及广州分行。
东方汇理银行曾于1902年发行流通钞票,但在撤离中国时大部分已发行的钞票已回收销毁。存世的钞票绝无仅有,亦因法国印钞厂没有印制大量样票,有关的样票存世极少。此张东方汇理银行上海拾圆钞票样票,印刷精美,品相完美,存世只发现两张,属外商客钞的极品。
而在当时这些由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发行的越南纸币,却成为了广州的官方货币。但是在民间,由于当时广州湾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内地的经济,与内地市场的关系非常密切,法殖民当局又没有专门制定和颁布广州的本位币制度,所以当时的广州湾其货币流通流域存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货币,并分别在各自的流通领域同时并存、流通。
法国人规定,凡在广州与法殖民当局发生的一切财政税收、经济往来和钱银收付,一律以“西贡纸”为准。但在民间,由于与内地经济紧密联系,所以当时的广州商民一般乐意使用有内在价值的银元铸币,对此法国殖民当局亦不干预,并予认可。所以广州便出现了官方使用“越南纸”、民间使用内地银元铸币的特殊货币流通现象。
1945年日寇占领广州后,曾在广州发行日本军用票和汪精卫发行的伪币(中储券),但在广州商会和市民的共同抵制下,无法流通。抗战胜利,广州回归祖国,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西贡纸”亦随着法殖民统治者离开了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