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赵一浅来说,生动的个体是整个社会“关系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他的绘画没有去追求一些宏大的理想主题,而是紧扣具体现实,易于被同代人掌握理解的具有普遍性的青年人生存状态。通过画面,赵一浅从微观叙事的层面来呈现他的关注对象,使观众体会到困惑、伤感、无奈的情怀。
赵一浅的作品大多是对童年的追忆,如数家珍地向观众展示大量记忆片断??玩具、使用过的录音机、CD、电视机等。从艺术语言层面上,他处理得比较精致,善于运用带有装饰风格的画面营造视觉假象,同时将个人记忆和时代背景结合到一起,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探索。在作品意识上,他表达了同代人当中的“恋物”情结。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他非常尊重自己儿时的记忆和无忧无虑的童真。其实这便是在大都市生活中“不愿长大”的情结,尤其能够与卡通、动漫文化有较深体验的年轻人产生共鸣。赵一浅对记忆世界的眷恋,其中包括了真实生活,同时借助于公共记忆的实现部分,令他乐于让现实和记忆发生时空错位。这种表达其实是一种比较纯真状态的追究。虽然反映着当时对成人世界猜想的小恶作剧,但是当艺术家以此作为表达对象时,便成为不可取代的人性流露和不可超越的自我经验。
同时,由于游走于不同国家和地区,赵一浅更关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发展。这种发展有些与历史相关,有些则体现世界的发展进程,而最令赵一浅感兴趣的是路上随处可见的广告牌。
在眼下我们生存的时代,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 这些广告标牌正是他们对外宣传形象的一种方式。赵一浅说:“对于每个国家的感觉,在表面上其实都有点相似,但如果仔细观察和思考的话,他们存在着很多区别。这种区别有些来源于简单视觉审美方式,有些来源于社会不同历史背景与习惯,有些来源于社会某种产业发展的进度等等,但他们共同的一种目标就是追求高额的利润。”同时,他认为,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品牌应更追寻的是一种内在的文化,而不是一味在标榜所谓的经济价值,让每个人去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