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藏有一套编钟,它的由来十分偶然。
云南山区。一户五口人家的小院隐没在绵延起伏的深山中,连接农家与外界的只有一条能容纳两人并肩而行的崎岖山路。由于几年中收过这家几件东西,一来二去,彼此便十分熟悉了。
见天色将晚,我们像往常一样留宿了下来。饭毕,主人让我们看一面铜镜,铜镜是典型的汉代规矩镜,器型,铜锈,沁色,做工都不错,只可惜由于保管不善曾被摔成三瓣又粘接而成的,尽管修补手艺很高,但还是被我们看出了破绽。主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说:“你们晚些睡,我一会儿过来”。
约摸两小时后,主人敲门搬进一只大纸箱,从中掏出一件包裹得十分严实的东西,里三层外三层剥开后,是一件青铜编钟。我有些不敢相信,主人道:“箱子里还有八个”。“八个,你说是一共九件”?我两眼放光。“是,你们先看看吧,我明早再过来”。主人说罢告辞了。
编钟是用青铜制造的,所谓青铜就是古人在铜中加入了铅、锡、锌等重金属,以增加铜液在浇铸时的流动性和连续性,使得青铜器上的细入发丝般的纹饰等不断、不缺、无砂眼,使铸件完全复原模范上的图案。在远古的殷商时就有了编钟,到春秋战国时盛极一时,至汉、唐时流行于世,自始至终为皇家王室所独享,用于演奏皇家音乐,伴奏皇家歌舞。据已有的资料考证,编钟有一组四件至十四件个数不等,早期编钟钟壁厚实,厚度可达三、四公分左右,之后逐步向薄壁趋势演化,至战国、汉时,钟壁可薄至四、五毫米左右。
眼前这套编钟一组九件,钟壁厚四毫米,重量从一斤到两斤上下。由于常年埋葬于地下,看上去铜锈满身。钟面纹饰分布为六层十二区,编钟顶部的圆弧形区域亦布满方格勾连云纹,构图严谨,足见千年前的匠师潜心精做之功力。乳丁区内的乳丁突起,浑圆饱润,尤其令人咂舌的是先师居然唯恐不精地在浑圆突起的乳丁上又加上了螺旋状的三、四层针尖般大小的小米粒状突起,极具匠心。蟠螭纹区内的一条条蟠螭首尾相连,缠而不乱,蜿蜒折曲。素面无纹区竟然丝纹不饰,平滑如镜,弧面微起,素而不陋。弧形凸面虎纹区内典型的春秋时期虎头纹更是一只只虎眼圆睁。整个钟面的纹饰细若蚕丝,纤毫入微。
同行的朋友唏嘘不止,赞叹之余轻声问道:“编钟既为皇家乐器,却为何这组编钟听起来声音沉哑,丝毫无那青铜悦耳清脆优雅之声呢”?“这是因为编钟在土里埋得久了,青铜部分元素受侵蚀后流失殆尽,铜性几无的原因。”
因为遇之不易,我虽思虑再三,还是痛下决心买下了这套编钟。每每端详,仿佛听到清雅之音从几千年的远方悠悠飘来……
作者: 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