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镇江 张剑
镇江市博物馆藏有两组当地出土的宋代红陶胎人物陶塑,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宋代的世俗审美情趣,因属成组出土,欣赏价值与文史价值较高。现介绍如下:
宋红陶泥塑童戏像一组 高13.8~19.9厘米。1976年江苏镇江市五条街骆驼岭宋代遗址出土。一级文物。
这是一组反映宋代孩童摔跤场面的捏塑作品,由5个泥孩儿组成。泥孩儿充满稚气,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或抄手旁观,或抵足而坐,或跃跃欲试,或匍伏向前,或倒地仰卧,群童的天真、可爱尽展眼前。背后有“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孙荣”等楷书阴文戳记。吴郡、平江均为宋代苏州的别称,包成祖、孙荣应为当时的捏塑名匠。
南宋陶井神一组 女井神高19.5厘米,男井神高20.5厘米。1994年镇江市大市口古井出土。
男女井神的形象均作眉眼弯曲,笑容满面;宽袖,长袍,右衽,腰束带;端坐于涌泉状的座上。女井神披发;一臂抬起,一臂下垂,手伏膝部;右足平伸,左足弯曲于右足内。男井神的头顶束发成双角,余发下披;双臂抬起(手缺);足蹬靴。两尊井神出土时分置于井壁下部两个相对的砖砌壁龛内,肩负监井司泉之责。
编后:镇江出土的这对南宋陶塑井神,造型与后世流行的“寒山”“拾得”人物造型接近。寒山、拾得两人原为唐代高僧,后被演化为民间喜爱的俗神“和合二仙”,多表现为两名嬉戏男童形象,一人捧圆盒,一人持荷花。寒山、拾得最早的绘画形象约出现在唐末五代,宋元时期在文人画作中亦有反映。通过比较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元代因陀罗绘制《寒山拾得图》可以看出,人物形象为一人披发,一人双髻,相貌颇近似。深圳望野博物馆收藏有金代并肩人物红绿彩瓷塑,其中一件的发式、诙谐相貌与镇江出土的南宋井神陶塑近似,区别在于南宋井神陶塑沿袭汉族传统的右衽衣饰,而金代的红绿彩瓷塑人物为北方少数民族习俗的左衽服饰。从金代红绿彩瓷塑人物胸前佩戴佛珠这一特征看,这类陶塑与红绿彩人物为寒山、拾得的可能性较大。因属民间喜爱的俗神,被供奉于水井壁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