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古代钱币应该有皇帝年号,有一定面值。不过,有一种古代钱币却例外,那就是“花钱”。“花钱”不作为流通使用,它上面的字样有“长命富贵”、“天下太平”、“大吉大利”,等等。“花钱”是古代钱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喜好古钱币收藏人士眼中难得的珍品。
揭开“花钱”面纱
第一次接触到“花钱”的人一定会有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种外形看起来与普通的古代方孔钱无异,可内文却相差十万八千里的钱币,究竟是何方神圣?常见的古代钱币往往是“皇帝年号”加上“通宝”的字样组合,可是“花钱”上的字样却更像是一种心愿,比如“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福寿康宁”、“加官进禄”、“合宅平安”。
藏家吴先生收藏和研究“花钱”多年。他介绍说,“花钱”起源于汉代,早期就是老百姓用来自娱自乐的一种载体,不作为流通钱使用,有官铸的,也有私铸的,大小不一,材质大都比较粗糙,所以民间把这种钱俗称为“花钱”。“花钱”的种类繁多,主要是根据其用途和寓意来分类,有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当老百姓有什么特别的事情时,会使用具有相应字样的“花钱”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花钱”其实就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其中以“吉语钱”最为普遍。像吴先生所收藏的就有“天下太平”、“长命富贵”、“福德长寿”等字样花钱。到了明清时期,“花钱”达到了鼎盛时期,就连皇宫内也铸造,而民间更是用上等的黄铜铸造“花钱”。
由于“花钱”的用途比较特殊,后人发现它的地方也挺特别的。据吴先生说,人们收藏的“花钱”,除了家传的以外,拆迁老房子时在地基下、房梁上等隐蔽的地方也发现过“花钱”,这是过去人们用来镇宅的。吴先生所收藏的几十枚“花钱”大多是家传的,上面的吉祥用语代表了一种家族亲情。
“花钱”种类繁多
在吴先生的藏品里,有一件非常特别,那是一枚有“富贵双全”字样的“花钱”,由于使用了上好的铜料,这枚钱光泽饱满。可仔细一看,却发现从轮廓、表面、字体等等细节位置,都有些手工制作的痕迹。吴先生说,这是一枚手工打制的“花钱”。
据专家介绍,历代的“花钱”都分有官铸和私铸两种,有金、铜、铁、木、陶等多种材质。官铸的“花钱”由于工艺性相对先进,所以比较整齐。而民间私铸的“花钱”,能明显看出锤打的手工痕迹。私铸的“花钱”由于更能灵活地表达个人的意愿,所以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除了家中喜事使用“花钱”之外,像压邪、殉葬也会使用“花钱”。当然,上面的字样会有变化。像压邪用的咒语钱,常见的就有“降魔伏邪”、“驱邪避恶”、“驱邪降福”等,除了字体,还会在钱背配以七星、龟蛇等图案。不过,这类“花钱”比较少见,世面上最为常见的还是吉祥寓意的“花钱”,估计与传统的审美习惯有关系。
在“花钱”中,有一类叫“钱文钱”,如果不仔细看,会误以为是真币。这种“花钱”的正面铸有“大观通宝”、“乾隆通宝”、“康熙通宝”、“咸丰通宝”等字样,与真币差不多,可是其背面却是各种图案,或是在字样外面绕着一圈花草、飞鸟、蝙蝠、仙鹤等纹饰,这是与流通货币最大的区别。
皇宫内作为装饰、赏赐所用的“花钱”也称为“宫钱”,铸造精细、含金量高,像南宋的“绍定万岁”银质鎏金币、“景定万年”铜质钱以及清雍正年间背面有龙凤图案的钱,都是“花钱”中的珍品。从目前存世的情况看,最大的“花钱”为太平天国时所铸的“太平天国圣宝”,直径33.5厘米,重量有4500克。
收藏“花钱”品民俗
在收藏圈里,喜欢古代钱币的藏友或是研究钱币的版别,或是满足于年代的齐全,或是自豪于藏品的稀有,玩“花钱”的乐趣是什么呢?在专家看来,“花钱”体现了传统民俗。
据专家介绍,“花钱”可说是古代民俗文化的形象反映。像“连中三元”、“指日高升”、“夫荣子贵”、“三多九如”等吉语钱,浅显易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由于这些民俗在现代生活中已经难觅踪迹,有时候“花钱”上字样的意思还会考倒不少人,比如,有不少人就说不出“三多九如”的意思。“三多”即“多寿、多福、多子孙”,“九如”即“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连用九个“如”字列举出9种祯祥之征,寄愿福寿延绵不绝,极具气势。
花钱以其丰富吉祥的内涵还被人们称为“铜版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花钱”属于一种古代民俗文物。比如说“秘戏钱”,是古代长辈在儿女结婚时作为性教育所送的礼物,上面有“风花雪月”等煽情字样。
近几年,“花钱”的市场价格一路飙升。“花钱”年代越久远的存世量越少,因此收藏价值更高。铸造冶金工艺、书法篆刻越精湛,具有重大民俗、天文、宗教等科研价值,官铸、宫钱等,这些都是判断“花钱”价值的要素。此外,“雕母钱”也非常珍贵,因为“雕母”是铸钱之前做出来给皇帝审看的钱样,意义非凡。如今“花钱”收藏价格整体来讲,从几百元到几万几十万不等,想再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几元、几十元“捡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花钱”真伪巧鉴别
如今,“花钱”造假早已不是个例。据专家介绍,在收藏市场上,赝品、伪品“花钱”不少,藏友要擦亮眼睛,不妨把握几点辨伪的技巧。
收藏专家介绍,与收藏其他古代钱币一样,首先,辨别“花钱”真伪重点也是看工艺和铸造方法。钱币铸造有模铸、磨砂和机器冲压铸制等方法,不同的年代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不符合当时的铸造工艺者,可以判断为假货。清代的两广总督张之洞从国外引进了机器冲压冷铸技术后,机器生产出的钱就比较平整光洁,而作为采用翻砂法制作的钱,表面不平、有颗粒感,刻字口也比较浅,模糊不清。藏友们可留心比较后得出自己的感受。
其次,从材质上来判断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明朝嘉靖以前,铜钱材质都是青铜,含少量锡或铅,锈色发青、白或红色,如果发现有明朝嘉靖以前的黄铜材质的钱币,肯定是假的。此外就是看包浆,不少藏友觉得有些抽象,其实简单地说就是看是否具有“自然美”。出土的钱币包浆最外层带有锈变层,有腐烂味;传世的钱币形成一种黑色或褐色的包浆,即黑漆鼓,十分牢固,伪锈则易剥落。
此外,还要小心作伪者玩移花接木的伎俩。比如“拼改币”,作伪者在老的钱币上局部修改,如“康熙元宝”保留元宝两字不动,重新镀上比如“崇祯”两字冒充,这样的赝品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新手尤其需要仔细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