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王宇
在“馆藏青铜器”展厅里,有1996年河南省博物院调拨给深博一批青铜器钟、鼎、簋、盘大件,也有一些“小件”,例如青铜兵器橱窗里的“阳城令戈”也是河南博物院调拨的,它是战国晚期的兵器,很有文物价值,它长24.5厘米,宽12.7厘米;左侧为“援”,援体长而尖锐;右侧为“内”,内体呈长方刀形,上下有刃。
据发掘报告记载,阳城令戈出土于河南省新郑白庙范村的一个兵器坑,随同出土的青铜质地的戈、矛、剑等,计有180多件,依据底层叠压的关系,判明这个兵器坑属战国晚期韩国的遗物,如此说来,这件阳城令戈不会晚于战国的晚期。
阳城令戈内体的一面有两行铭文,14个字,里边什么内容呢?深博研究青铜器的学者蔡明告诉记者,有的铭文或锈蚀不清,或深奥难懂,不能全部辨识,有学者考证出如下内容??“八年,阳城令启□,工师□□,冶□”,并依据文献和出土资料证明,这件兵器是韩国阳城这个相当县一级的地方长官名叫启的人督办,工师、冶则是下面两级造办的人,由此铭文,我们可以考求韩国铸造兵器的三级负责状况。兵器上标明不同级别负责人的名字,权责分明,反映了古代物“勒其名,以考其诚”的制度。因为此戈是阳城令总体督造的,这件戈就取名为“阳城令戈”。
《楚辞?九歌》有“操吴戈兮被犀甲”,那反映了古代车战之中赳赳武夫用戈的昂扬斗志。戈是从商周到秦汉这一漫长军事史上的重要兵器,两军交锋,从此车到彼车,长戈可用于钩杀,用于突刺,用于撞击。汉代之后,军事家们醒悟到骑兵比车兵更为矫健与灵活,于是骑兵大盛,车兵逐渐消歇,于是这种长杆戈的用途趋窄,短的、灵活的各式冷兵器逐步地开发起来,中国兵器史又展开了新的一页。战国晚期去汉不远,那么这件阳城令戈和其他长戈们,也就成了先秦之际车兵鏖战的最后“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