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陈颖
在众多人的眼中,张小涛是一位难得的思考型艺术家,他的艺术实践一直关注中国社会发展背后人们的心灵历程,他用“微观叙事”的方法和艺术形式不断对复杂的中国现场提出反思和重构,揭示宏观体系下的社会和个人问题,也包括了对生命的思考和阐释。医用垃圾、霉烂的草莓、蚂蚁、重钢、地铁站、网络偷拍图像……张小涛的作品以其“从微观中阐释宏观”的艺术意义触动人心。
2010年3月18日,主题为“流行病毒学”的张小涛个展在广东美术馆拉开了序幕,该展览由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吕澎先生策划。广东美术馆新任馆长罗一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该馆将对70、80后的艺术家采取积极关注的态度。此次展出的作品形式包括了绘画、动画、装置、手稿等,张小涛再次尝试以“显微”的艺术方式观照现实,建造具有隐喻意义的“病毒史”视觉逻辑。《痕》是这次展览中唯一的也是首次展出的动画作品,作品中体现微观的人手与宏观的山峦融为一体,体现现代文明的建筑像蜘蛛网一样耸立起来,却瞬间坍塌,其象征性耐人寻味。另外,展览还展出了与“5?12”地震相关的油画、装置作品,以及从网络、社会事件图像转换而来的油画作品等。
对于展品中体现出来的道德立场,艺术家一再强调其作品只是一种社会图像档案的归纳,但由展品中重组的具象元素中人们不难读到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比如公车爆炸,护士打死精神病人等,从这些事件和图像元素的选取和重组,画面上色彩和比例的表现中,“传播者”不经意间已经表达了态度。然而,艺术是否需要解答社会问题?一些评论家对此次展览中过多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了质疑。纵观当代艺术,学科跨界已经成为了越炒越热的话题,人们认为艺术家不应该再徘徊于艺术的语境中,而应该通过艺术对社会进行关注和反思。批评家黄专认为,社会、道德某种程度上是具有时代性的,艺术却不然,他说:“当艺术家对艺术以外的问题过度涉足,其社会学、心理学的意义覆盖了其艺术性时,艺术家就需要警惕了。”
张小涛表示,社会图像碎片的整理和呈现工作依然会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具有社会人文关怀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对社会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并由此引发人们对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坚的70后艺术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