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宋代文人苏轼与文人画

宋代文人苏轼与文人画

http://feicui168.com 2011-01-31 14:01:42

  尹丽

  文人画并不是从苏轼开始的。但是,当我们提到文人画时,总是与苏轼联系在一起。原因有二:第一,“文人画”是苏轼提出的;第二,苏轼系统地说明了文人画的特征。可以说,苏轼是第一个文人画的理论家。

  苏轼一生,在官场上并不顺畅。从主观条件来说,他受儒、佛、道的深刻影响。儒要求入世,而佛道要求出世。这就决定了苏轼在官场上的矛盾态度。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轼并不适合官场。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胸怀正义、不拘俗礼的才子。但是,那时的官场上需要的是看风转舵、左右逢源、老谋深算的政客。

  1079年,苏轼62岁,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贬黄州,这时,苏轼看透了人生,诗词写得很好。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时写成的。也只有这时,才能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

  苏轼晚年的一个夏天,上朝回家后,摸着自己的大肚皮问道:“吾腹中何物?”一人回答说:“学士腹中尽是诗文。”苏轼摇摇头。另一人说:“学士腹中尽是学问。”苏轼摇摇头。这时,苏轼最喜欢的小妾朝云回答说:“学士腹中尽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哈哈大笑。苏轼写过很多好诗给朝云,朝云34岁去世对苏轼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苏轼在仕途上几经磨难,最后被贬至海南。后来,终于获准回京,在回京的路上因病去世。终年66岁。

  苏轼第一次提出“文人画”这个概念,不过,他不叫“文人画”,叫“士人画”。文人一般不作官,他们是独立的、清高的,虽然衣食无忧,但他们在政治上是失意的,在经济上是清寒的。他们不听信任何人。

  士大夫进入绘画队伍对绘画有什么影响呢?第一,提高了绘画的品味。士大夫阶级都是能诗,能画,能文,能书的知识分子。因而这也成为文人画的重要特点。文人画一般都是诗书画的统一。第二,降低了绘画的技巧。不少的士大夫阶级都没有认真地研究绘画技术,他们往往对绘画想得很好,动笔画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用苏轼的话说,叫做“心手不相应”。我个人认为,苏轼有第一流的诗词,第二流的书法,第三流的绘画。这里讲的绘画,是指绘画作品,不是指绘画理论。苏轼对于文人画的绘画理论是第一流的。

  苏轼的表兄文同能诗、能画、能书。当文同去世后,苏轼对他作了公正的评价。苏轼说,文同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文同以画竹著名于世,他的代表作是《墨竹图》,苏轼看到了文同就是竹,竹就是文同。人有悲、欢、穷、达,竹有荣、枯、丰、瘠,它们是统一的。苏轼在这幅《墨竹图》上题诗道:

  与可画竹时,见物不见人。

  其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人就是竹,竹就是人。相互交融,物我两忘。因为,文同的人格与竹相同。

  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竹子大多是直的,以表现艺术家的正直、刚强、清高、纯洁的性格。文同画的竹,是弯弯的“纡竹”,难道文同是一个被压弯了腰的人吗?不是。文同画《纡竹》的原因有二:

  第一,“纡竹”表现了不屈的人。据说,在1072年,文同带两个书童进山采药,看到两株竹子,一株被虫所伤;另一株被巨石所压。但他们都顽强地盘曲向上,傲然临风。这不就是文同自己的命运吗?于是,他画了“动人心魄,屈而不挠”的“纡竹”。传说文同与苏轼合作的《六君子图卷》也是一株“纡竹”。

  第二,“纡竹”表现屈己的人。文同年过五十,疾病缠身,犹奉命去陵阳。他深感官场失意,心情抑郁。无奈,“屈己以自保”,于是画了一竿病竹,实际上就是艰难处境的文同。米芾曾经说过,文同画竹赠人,那竹因人而异。张潜为人迂谨,文同就画纡竹送他。苏轼屡遭压抑,文同就画偃竹送他。

  苏轼自己也是这样的。写竹在意不在竹。是用竹来表现高洁、高节,或者更直接地说,用竹来表现他自己。

  苏轼的竹比文同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