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杜卡
引言
三四十年前,清三代的御制瓷器在收藏界少人问津,与现在市场对三朝御瓷的热忱大相径庭。的确,在高端的中国古董瓷器市场里,以西方买家为主流的格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而他们似乎更为欣赏简约素雅的单色釉和青花瓷。近年来,华人收藏家、特别是内地的新晋买家成为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在全球市场内的主流势力,他们对纹样繁复、色彩艳丽、风格富丽的清三代皇家珐琅彩和粉彩瓷器甚为青睐,急速提升了这个板块的热度。
主文
2010年11月11日,英国伦敦西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Bainbridge拍卖行缔造了当时最贵中国艺术品纪录:一尊估价约100万英镑的清乾隆洋彩“吉庆有余”转心瓶最终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刷新了2010年6月由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创下的4.368亿人民币之纪录。此瓶约40.5厘米高,制于1740年代,镂空水波纹雕花瓶身上,四面均有圆形开光,每个开光内浮雕有不同的两只锦鲤相互嬉戏。整个纹样,恰到好处地映衬了瓶颈上的红色“吉”字。瓶底的 “大清乾隆年制”款显示着它的清宫珍藏之高贵来源。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在自己当天的微博(http://t.sina.com.cn)中评论道:“这瓶子几乎涵括乾隆瓷器制作最复杂工艺,多种釉色地,内绘青花,外画洋彩、珐琅彩、粉彩,描金,镂空、转心、浮雕、浅刻。”这个新纪录的诞生,让当天不仅因为是“光棍节”而被记住,更是因为4个“1”相连的幸运数字,而成为“名列第一”的日子。
据悉,这一清乾隆转心瓶,是由伦敦的波特(Potter)兄妹在收拾已故父母的旧宅时发现的,在其家中收藏已约70年。虽然这只瓷瓶当年是如何辗转到英国,我们不得而知,但相关专家却认为,这一乾隆瓷器有可能是在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掠夺圆明园或故宫时被掠夺,并最终被带到了英国。只是,瓷瓶的主人显然并未充分意识到它的非凡,所以一直把它搁在书架上,落满了尘土。兄妹俩觉得瓷瓶精美,这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选择了一家当地的小拍卖行做评估。于是,Bainbridge拍卖行在伦敦的卫星城市Pinner做常规的征集估价活动时遇到了这件宝贝。起初,拍卖行的工作人员也不甚清楚其价值,但是它看上去挺不错,就先收下了。逐渐的,拍卖行专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件非常特别的拍品,于是开始做些研究工作,并且把估价定在80万到120万英镑。然而,当Bainbridge拍卖行提前2周在英国古董报《Antiques Trade Gazette》上刊登了这件瓷瓶的拍卖预告后,传言四起,大家认为至少能卖到150万英镑。的确,许多买家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拍卖现场座无虚席,许多中国买家亲自到场,还有更多在电话竞投上等待。一群强有力的中国买家结成了同盟,使价格竞争白热化。
“当竞拍价急剧飙升,那位出售瓷瓶的英国妇女几乎晕了过去。”《每日电讯报》报道说。而《每日镜报》的记者则爆料“天价拍下这只瓷瓶的中国人来自北京。”
透过这些具体信息,《金融时报》记者史堤夫•文森(SteveVincent)则撰文称,天价花瓶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他写道:“如今中国的一些富人们,正带着爱国主义情节,急切地想买回本国文化遗产。乾隆瓷瓶就是最近的例子。”
这样意外的天价,让人不得不想起5年前“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的拍卖。众所周知,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它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的最高价格。据香港佳士得瓷器部专家曾志芬透露,这只元青花罐是20世纪初荷兰人范?赫莫特(Van Helmut)男爵在中国购得。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赫莫特于1913年至1923年期间在荷兰海军服役,被派驻北京担任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并且负责德国及奥匈帝国等使节和领地的安全。赫莫特爱好艺术,收藏广泛,对中国瓷器情有独钟。从他当年在北京旧宅的照片中,可以发现,他收藏了大量中国瓷器。但是,赫莫特买这只大罐的时候,学术界认为元代不可能生产出如此精品瓷器,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以为这只瓷罐是明代的。赫莫特的后人更不知道祖上传下的这只瓷罐有这么珍贵,多年来并未多加关照。20世纪70年代,赫莫特的后人曾请佳士得为这个家族做过古董价值的评估,当时也还认为这只大罐属明代,价值2000美元。近几年来,赫莫特第三代传人一直用这只大罐盛放DVD光盘。2004年,佳士得专家再次拜访这个家族,这才发现了这只大罐的价值。
看来国外有一句话,真是对极了:如果你买了件艺术品,最好把它忘掉。50年以后,你的儿子偶尔一次上阁楼突然发现了它,然后把它拿到外面卖,很可能就会卖到几百万!
香港秋拍 彩瓷绚烂!
虽然那件5.5亿元人民币的乾隆瓷瓶在价格上遥遥领先,但这并不会遮盖住此前和此后香港秋拍的耀眼光芒。
在2010年12月1日落槌的香港佳士得四场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中,新的世界拍卖纪录纷至沓来,最终喜获11.3亿港元的总成交额。特别是《鹤鸣九皋??放山居藏御制珍品》专场拍卖中推出的3件精品在过去150年以来首现拍场。它们在19世纪时收藏于富丽堂皇的英国庄园放山居(Fonthill House),主人是阿尔弗雷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 1821?1897)。其中,备受瞩目的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以1.295亿港元由香港地产大亨、华人置业集团主席刘銮雄拍得,创下掐丝珐琅艺术品的世界拍卖纪录。另外两件闻名于世的彩瓷由亚洲私人藏家购得,也创下新高。
清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以9,026万港元刷新清嘉庆瓷器世界拍卖纪录。此瓶器内施松石绿釉,口沿施金彩,器外施黄彩为地,绘粉彩勾莲纹,颈下部绘四组蝙蝠,蝠口衔系“?”字绶带,下坠如意扣,足圈饰莲瓣纹一周,底施松石绿釉,红彩“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器造型俊秀,制作精细,寓意吉祥,与乾隆器物不相伯仲。另一对放山居旧藏的清道光黄地粉彩花卉五福宫?亦是巧夺天工之作,成交价662万港元,成为目前最贵的一对清道光宫?。此?器内施白釉,碗心以红彩绘五只展翅蝙蝠,碗外绘黄地粉彩缠枝四季花卉,底施白釉,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此类作品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名为“洋彩黄地洋花宫碗”,乾隆二年时已开始大量烧制。
与此佳绩呼应的是,2010年10月,香港苏富比六场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会总成交额共录得16亿2,800万港元,并且创下多项世界纪录。《彩华腾瑞──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专场成为众人瞩目的最大亮点。其中,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经过总共45口叫价,以2亿5,266万港元的天价被香港收藏家张永珍投得,刷新了当时中国工艺品及瓷器之世界拍卖纪录。
此尊葫芦瓶堪称“轧道锦地”工艺的范例。乾隆初年,当景德镇御瓷工匠采纳并熟练运用北京御作坊开创的绘画技艺后,一种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轧道锦地”备受推崇。这种以细针状物在釉面上刻画卷草纹、凤尾纹和各种花卉纹,以表现“锦地”效果的工艺,在景德镇日臻完善。此瓶所绘缠枝花卉,明暗清晰,色调柔和,盘绕于金廓矾红“万寿连延”图案周围,宛如青藤绕梁。而且多种颜色重叠接连,构图缜密紧凑,实属罕见。
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2008年12月由香港佳士得特别呈现的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此瓶同属放山居旧藏,并且亦运用了“轧道锦地”的完美工艺。佳士得瓷器专家曾志芬透露说:“这件蝴蝶瓶也在1971年伦敦佳士得放山居专场拍卖中拍出,当时的价格只有4000美元,买家是戴润斋(戴福保、张萍英夫妇),之后他们一藏就是37年。”在传世的乾隆御制瓷中,此花瓶为孤品,未见其它相同器物。它瓶身修长,造型典雅高贵,图案绘制异常精美。粉釉底子暗刻花纹,其上用各色珐琅彩绘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蝴蝶,可谓精雕细琢,匠心独运。在金融风暴让全球艺术市场遭遇重创的那个冬季,此蝴蝶瓶仍创下5330万港元的佳绩,成为当年不多的亮点之一。
与葫芦瓶同场拍卖的还有另一对戴润斋珍藏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其中一件品相完美,现场竞投气氛更激烈紧凑,经过31口叫价,最终以1亿4,066万港元成交。另一件,由于瓶身有裂痕,成交价为3,202万港元。此对瓶身饰四圆形开光,内绘庭院景致、四时花卉,巧妙动人,和谐统一,让人联想起中国南方园林中的月洞门。开光内的图案,以南天竹和水仙代表春天,以蜀葵象征夏天,以萱草及罂粟寓意秋天,以终年花开的玫瑰和常青的翠竹表现冬天。从工艺来说,瓶上开光窗内,四时花卉纹饰绘画与料胎画珐琅器极为近似,瓶颈的缠枝花卉图案则与铜胎画珐琅器异曲同工,相信它们是出于内宫珐琅作坊,甚或是同一工匠之手。在北京绘制的瓷胎画珐琅器之纹饰,大多是独一无二。成对者的图案也并非完全一致,而是相映成趣,相辅相成。因此两件瓷瓶所绘花卉品类相同,但构图姿态却略显差异。
除了赫赫有名的戴润斋珍藏,同天举行的《花赏瑶华──巴黎名藏中国艺术品专拍(II)》,均是收藏家于1970至1996年间,在法国各地搜罗的艺术精品。当中之焦点为清雍正御制金胎画珐琅浅绿地“丹凤呈祥”图盖?,以4,098万港元成交。此壶为北京内宫造办处监造,壶盖底面巧作小烛台,将之倒转,盖?随即可作灯盏使用。苏富比专家Hajni Elias 以“烛影茶香”形容此极具巧思的美感,并写到:“中秋佳节用之,烛下对饮,既有至亲家人相伴,又有月光灯影依随,最为合宜。”这样美轮美奂的珍品,诚属雍正朝内工艺精湛、创意奇巧至极的御制赏器之一。现知只有另一件同形盖壶藏于美国巴尔市The Walters Art Museum,二者极有可能原为一对。
小贴士
三朵姐妹花:珐琅彩洋彩 粉彩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制瓷工艺的顶峰时期,出现了不少新的发明和创造。珐琅彩、洋彩和粉彩就是在此朝出现的,并成为清代宫廷艺术的光辉典范,堪称中国彩瓷的顶级品种。尤其是珐琅彩,自产生以来一直是皇帝御前独享的珍玩,制品不多,故异常珍贵。
珐琅彩是何工艺?
釉上彩品种之一,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宫廷御用瓷。它是在已烧好的素胎上涂彩料作底,在底色上加绘纹饰,再经炉火烧制而成。按装饰工艺不同,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瓷”,简称“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从哪里来的?
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开始做装饰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但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宫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作指导烧造画珐琅器。但其式样、图案已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了。
珐琅彩为何这么贵?
原清宫收藏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最集中的地点是乾清宫东端凝殿左右屋内,共有400件,每一件或两三件盛一木匣,匣内糊囊,匣盖上刻填色品名,名曰“瓷胎画珐琅”。其中的300多件于1933年古物南迁后离开故宫,1949年被运往台湾,剩下的40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零散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珐琅彩瓷器应是晚清流散出宫或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
粉彩的“粉”作何解?
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让画面粉润柔和,富于国画风格,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怎么区别珐琅彩与粉彩?
珐琅彩与粉彩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彩色瓷品种,二者均出现在清代康熙年间的晚期。它们的区别之一是珐琅彩的玻璃质较多,粉彩的则较少。不过,最容易区分的还是珐琅彩画面中的轮廓线都比较清楚,每个花朵、每片叶瓣都有明显的轮廓界限。而粉彩瓷器的纹样则有渲染效果。如果把珐琅彩比作油画,那么粉彩就好比水彩画。
“洋彩”又是什么东西?
无论是去年10月以2.5亿港元创下新高的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还是11月以5.5亿元再破纪录的清乾隆洋彩镂空双层瓷瓶,都让国人注意到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洋彩”。对此,苏富比资深瓷器专家康蕊君(Regina Krahl)特别撰文,做出了深入浅出的解释:
乾隆早期,除景德镇御窑场外,北京紫禁城造办处设珐琅作,其址临近皇帝起居之所,专制瓷胎画珐琅器,由宫廷画家奉旨绘瓷,受皇帝督检。珐琅彩料为西来之品,后清宫工匠受命研制。至乾隆年间,工匠大概已掌握炼制彩料之法,不再依靠舶物。
1741至1744年间,乾隆皇帝敕制的珐琅彩瓷,除由宫廷作坊承做外,也有由景德镇御窑负责烧制的。奉旨于景德镇御窑烧制的珐琅彩瓷雅称“洋彩”,御窑场大规模烧制的珐琅彩瓷则称“粉彩”。其时,粉彩瓷器多饰淡雅纹样,因而得名。洋彩瓷器严遵宫廷规格,足以与内府珐琅作所制珐琅彩瓷媲美。
所以,唯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与北京珐琅作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因此“珐琅彩”与“洋彩”实际分别甚微,难以辨识。此二称谓涵义大致相同,均指“外来颜料”。
珐琅彩 风光无限三十年
这些此起彼伏的高价纪录,让人颇为感叹艺术市场的风云变幻。苏富比资深专家朱汤生(Julian Thompson)就说:“三四十年前,1750-1850年清中期御制瓷器在收藏界寂寂无名,与现时艺术市场对三朝御瓷的热忱大相径庭。”的确,在高端的中国古董瓷器市场里,以西方买家为主流的格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而他们似乎更为欣赏简约素雅的单色釉和青花瓷。近年来,华人收藏家、特别是内地新晋买家成为中国瓷器及工艺品在全球市场内的主流势力,他们对纹样繁复、色彩艳丽、风格富丽的清三代皇家珐琅彩和粉彩瓷器甚为青睐。
珐琅彩瓷的拍卖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香港。随着内地的迅猛发展,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后,珐琅彩的拍卖成交价格也迅速上升,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赶超百万
整个80年代,中国艺术品在香港的拍卖仅是处在一个起始阶段,上拍数量和成交价格都不高。有据可查的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珐琅彩瓷仅数件。最著名的是1985年5月21日在香港苏富比成交的乾隆珐琅彩花鸟纹题诗碗,当时估价70万至100万港元,最终以110万港元被张宗宪竞得。这只碗的拍卖开启了清代珐琅彩瓷高价成交的序幕,为此后珐琅彩屡创天价奠定了市场基础。21年后的2006年11月,当这只碗再次出现在香港佳士得的二十周年拍场上时,定名为“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被张宗宪的妹妹张永珍以1.5132亿港元竞得, 21年时间增值了130余倍。
上世纪90年代:闯关千万
这一时期在香港拍卖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珐琅彩瓷大约6件。较之80年代,其成交价格明显上升,甚至靠近千万港元。
1997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清乾隆珐琅彩花鸟纹题诗图胆瓶以992万港元卖出,惊艳全场。接下来,1998年秋拍,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分别成交了3件康熙和雍正年间的珐琅彩瓷。香港苏富比上拍的康熙珐琅彩胭脂红地牡丹纹碗以717万港元售出,另一件是雍正时期的一对珐琅彩胭脂红地梅花图小杯,以486万港元易手。香港佳士得呈现的清康熙黄地珐琅彩荷花纹酒杯则有662万港元的佳绩。
1999年,香港佳士得春拍的清雍正珐琅彩月季绿竹诗意小杯,以1,784万港元被香港藏家庄绍绥竞得,成为90年代香港拍卖珐琅彩瓷的最高价。小杯直径仅6.4厘米,杯外侧一面以深浅绿色绘数株绿竹,以浓淡的珐琅红彩料绘三朵月季花,清新秀丽。空白处题诗“数枝荣艳足,长占四时春”,诗末押“翔采”闲章,卧足内落“雍正年制”蓝料款。此杯原为香港藏家徐展堂收藏,最早为美国藏家收藏,1971年曾由伦敦苏富比拍出。
新千年以来:突破亿元
2000年之后,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继续稳步上升。特别是2005年之后,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2005年至今,中国瓷器拍卖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随着内地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海外收藏的历代瓷器精品开始大量回流。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天价官窑名品在内地市场逐年增多,亿元拍品开始出现。
2005年香港苏富比推出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就飙升至1.1548亿港元成交。此瓶高16.5厘米,主题纹饰及绘画风格与1997年香港苏富比成交的乾隆珐琅彩花鸟纹题诗图胆瓶相似,皆为花卉雉鸡图,应是乾隆帝亲自参与设计烧制而成的。瓷胎精亮,花石锦鸡图色彩绚丽,构图及风格颇具郎世宁之画风。此双耳瓶1975年首次现身于伦敦佳士得春拍时,以1.6万英镑被香港藏家竞得。2005年秋拍再次现身香港苏富比时,它以8500万港元起拍,后被香港大古董商翟建民代内地藏家以1.1548亿港元竞得。
稍后,2006年香港佳士得20周年秋拍,又适逢是张宗宪八十大寿,于是特隆重呈献了《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引来众多买家的激烈竞投,可谓给这个原本已经比较蓬勃的板块注入了更多信心和活力。这次推出的珍贵宫廷御制瓷器,包括了二十件宋、明及清代的重要官窑瓷器(宋代1件,明代瓷器4件,清代15件),总成交额超过人民币2.8亿元。其间,除了那件由张永珍以超过1.5亿港元(约人民币1.6亿元)购得的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另一对清嘉庆粉彩缠枝莲纹葫芦瓶,也取得885.6万港元(约人民币940万元)的高价。此对瓶为《大清嘉庆年制》款,全器呈葫芦状。以淡绿釉为地,其上以粉彩釉描绘蝙蝠、朵莲、盘肠、桃实,谐音“福禄寿绵长”,画意吉祥,为皇家所喜闻乐见。嘉庆时沿袭前朝旧制,此仿铜胎珐琅品种,乃典型的传统作品。
大藏家对珐琅彩和粉彩的尤为钟爱,使得接下来的2007年拍场上,类似的精品频频现身。一对清雍正粉彩过枝福寿双全?以5,072万港元领军香港佳士得春拍,被伦敦老牌古董商埃斯克纳兹(Eskenazi)收入囊中。此对?品相完美,乃粉彩御瓷中的巅峰之作,并且是现今市场上唯一流通的一对雍正桃蝠纹?。其胎体轻薄细腻,光洁莹润,绘以六桃五蝠,寓意祥瑞,相信是为雍正皇帝贺寿而制。熟透的桃实坠于枝头上,桃花在风中摇曳,与丰硕的果实相映成趣。蝙蝠则在空中翻飞。画面布局别具巧思。桃实喻意长寿,“六桃”更寄喻“福寿常留”;桃花象征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五蝠”谐音“五福”,红色蝙蝠亦寓意“洪福齐天”。此对?曾为著名收藏家陈仁涛、白纳德夫妇及T. Endo先生等之旧藏,出处显赫。
而同场中另一对清乾隆粉彩松绿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也有3,392万港元的高价做支撑。此对香薰,器里施松石绿釉,器外松绿釉上绘白彩夔龙纹,腹部四面描金开光,粉彩镂雕山石小道,小桥流水,村舍古树,祥云飘浮。器腹燃烧香料,香烟缭绕于四面镂空处,仿如人间仙境。此器装饰繁复创新,尽显乾隆皇帝的风格。
这般的市场热度,蔓延至2007年秋拍,由一件清乾隆御制料胎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再次掀起小高潮。此笔筒仅有8.6厘米高,却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卖到6,752.75万港元,被台湾著名企业家、收藏家曹兴诚收入囊中,创下了当时的中国御制料胎珐琅世界拍卖纪录。所谓“料胎画珐琅”,就是用珐琅彩在玻璃胎上作画,乃是清中期御用匠师们的创新之作。宫廷画家和设计师做好设计图案后先要呈交皇上批阅,待皇帝首肯后方能交内府珐琅作烧制。这件笔筒被乾隆皇帝视若珍宝,制作于乾隆初期。一方面,当时画珐琅工艺发展至顶峰;另一方面西方传教士的直接参与为清宫玻璃厂的玻璃制作提供了技术保证。然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后,玻璃胎画珐琅产量骤减,工匠们再没有早期时的创新意念,再也没制作出一件同样的精品。
此珍品底部特别刻了双方框《乾隆年制》楷书款。四面绘有《西洋母婴图》:母亲怀抱婴儿,神态祥和;婴儿依偎在母亲怀中,好像在听妈妈讲话。再加上茂盛的花草和西洋建筑为背景,更是清丽艳美。工艺上来说,笔筒细润的玻璃胎体与绚丽的珐琅彩相互映衬,堪称乾隆年间料胎画珐琅器的绝品。因为玻璃胎画珐琅的技术要求是极高的!玻璃与珐琅熔点非常接近,在反复绘画与焙烧的过程中,若温度低了,珐琅釉不能充分熔化,导致颜色不佳;若温度高了,玻璃胎体则会变形,即成废品。
这样一件绝品,在创下拍卖纪录后,故事并未结束。半年后的2008春拍前夕,5•12汶川地震的噩耗传来。曹兴诚临时决定捐出此笔筒。在5月27日香港佳士得举行的抗震救灾慈善拍卖上,它以6,500万港元成交,半数捐赠给台湾红十字会及法鼓山佛教团体支援四川抗震救灾,余款则分别捐给台湾其他非营利机构,包括《两岸和平共处法》基金会,以及云门舞集舞蹈团。为支持此次善举,佳士得也没有收取此慈善拍品的任何佣金。
的确,珐琅彩瓷由于其独特的产生背景及高贵的“皇家血统”,清代以来就一直是瓷器藏家的梦寐以求之物,可谓“官窑”中的“官窑”。精湛的工艺、绝美的纹饰、极其稀少的市场流通数量,决定了珐琅彩一现身拍场就意味着高价的产生,而且其价格仍在成倍增长。虽然,二十余年来,珐琅彩精品的拍卖交易一直以香港市场为主,但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和拍卖市场的成熟,珐琅彩在内地拍卖行掀起的热潮也必将一浪高过一浪。
延伸阅读
本文反复提到的两个著名珍藏,一是英国的“放山居”,二是美籍华裔的“戴润斋”。此外,近年来瓷器拍场上还有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本文也多有提及。他们就是祖籍苏州、出生于上海、后移居到香港的兄妹张宗宪和张永珍。虽然年代相隔,地点相异,但收藏家们对中国艺术品的热爱却是相通的。这里简略写些他们各自的故事,以飨读者。
19世纪英国首屈一指的中国艺术品收藏:放山居
放山居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威尔特郡(Wiltshire),毗邻著名的放山修道院(Fonthill Abbey),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这里原本是19世纪“英国首富”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的一座乡村私邸,后来被莫里森家族作为陈列艺术品的宝地,其中包括大量中国瓷器珍玩。所以,Fonthill House有“放山居”这么一个诗情画意的中文名字,也就不难理解了。
它的前身是英国富商、收藏家贝傅德(William Beckford)放山居故园的残存部分,后来被英国纺织业大亨詹姆斯?莫里森所拥有,并修建成奢华庄园。但是,放山居所藏的中国艺术品主要是莫里森家族的第二代、詹姆斯?莫里森的次子阿尔弗雷得?莫里森所购藏积累的。
与白手起家的父亲不同,阿尔弗雷得成长环境非常优越。他曾入读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并经常到欧洲各国游历。虽然他也曾帮父亲打理一些生意,但始终不重钱财、对艺术兴趣浓厚。1857年,詹姆斯去世后,阿尔弗雷得继承了价值75万英镑(相当于如今2亿多英镑)的股票、股份以及放山居庄园。之后,他用庞大遗产,收藏了一批极为可观的艺术瑰宝,尤对华丽精美的中国珐琅器颇为喜欢。他甚至特意聘请当时国际知名的建筑师欧文•琼斯(Owen Jones)在放山居专门建了一间“中国房”,用于陈列中国艺术品。
“在海外收藏中国艺术品的藏家中,莫里森家族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品质上,几乎都无人能及。但是,创业容易守业难。”曾志芬说,“因为英国的继承税很高,而且放山居地方很大、东西也特别多,要花费很多钱来保存和维护。所以到这一代,他们就放弃了,将收藏品陆续拍卖,房子也捐给了政府。”现在放山居已经成为英国的一座博物馆,而其所藏的珍宝也在历经五代之后,渐渐被后人出售。1965年、1971年和2004年,莫里森家族先后委托英国佳士得公司进行了3次专场拍卖,每一次都在全世界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引起巨大轰动。
战后新一代中国古董商之翘楚:戴润斋
戴润斋(1910-1992),或J.T. Tai,原名戴福保。他于1920年代末,在家乡无锡的舅父秦叔开设的古董店里当学徒。凭借天赋的上好眼力和敏锐的生意头脑,不多时,他就被委以挑货买卖的任务,开始游走邻近省县城市进货。1930年代,戴润斋移居上海,开设了个人的古董店,并于1932年迎娶张萍英女士。可是此际时局开始吃紧,入侵的日军不断南进,直趋上海。1937年,终于爆发了抗日战争,平静的生活顿成泡影。终于在1949年4月,戴润斋与家人南迁到香港,从此再也没有重返祖国。
在中国对外的古董市场活动停顿之际,香港有限的商机,自然无法满足他的事业雄心。此时他唯有转向欧美市场。1950年,他毅然做出移居美国的决定。 1953年春天,戴润斋第一次前赴英法,加入欧洲当地购买中国古董的行列。他参加了3月24日伦敦苏富比所举办的艾弗瑞‧克拉克夫人(Mrs. Alfred Clarke)明代陶瓷收藏拍卖。这位来自纽约的中国买家突然出手,在这当时被视为最重要的中国瓷器珍藏之一的专拍上竞投,并夺得最精美的11件拍品。
在1960 和70年代,戴润斋活跃于世界各地拍场。此间他已成为战后中国古董界中最知名的商人。当时,他参与1963年11月伦敦古董商H. R.Norton专拍,以8,000英镑购入一件极为精美的15世纪配有原盖的青花梅瓶,刷新当时的世界纪录。
与戴润斋生前有着多年合作,并且私交甚笃的伦敦苏富比高级董事Marcus Linell在此次的拍卖序言中这样写到:“如果说卢芹斋是1920及30年代最为重要的古董商,将世界、特别是美国的收藏家的目光和注意引到中国艺术上(其最重要的主顾是小约翰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feller Jr。),并帮助引导和促成当今诸多重要博物馆的收藏,那么戴润斋则可说是战后新一代中国艺术古董商中的翘楚。像其前辈一样,他透过自己的古董生意,致力为财力充裕且有志收藏的人士建构起无出其右的上乘搜藏。其中与他合作最密切的两位可数艾弗里•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与亚瑟•赛可乐(Arthur Sackler)。前者众所周知的个人收藏,现今正是旧金山亚洲艺术馆(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scisco)的典藏精华;后者经年汇集的艺术宝库,其中大多数则为现今华盛顿市亚瑟•赛克勒博物馆(Arthur M. Sackler Museum)的镇馆之宝。”
1982年,戴润斋成立了戴润斋基金会。在他的推动下,基金会从资助医学院学生开始,继而进一步赞助一系列的医学研究、美国红十字会及许多相关的慈善机构。该基金会捐助了多项奖学金给北京大学与台湾的东吴大学。无论是2008年拍出5330万港元的蝴蝶瓶,还是此次总额高达6亿6,666万港元的《彩华腾瑞》御瓷专拍,戴润斋基金会都受惠于这些拍卖所得,并以此承续戴润斋先生的慷慨善心,继续为他的慈善志业而努力。
瓷器拍场上的当代传奇兄妹:张宗宪&张永珍
张宗宪和张永珍兄妹,出身于古董世家。祖父张楫如以擅刻扇骨名闻一时。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气的古董商,在外滩开设“聚珍斋”,专门经营古玩。像仇焱之这样的陶瓷收藏大家当年也经常光顾他的“聚珍斋”。哥哥张宗宪,成年后在香港延续家业,堪称当今海内外古董巨擘。妹妹张永珍虽然日后成为商界女强人,但仍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拍卖场上频频创下高价纪录。
哥哥张宗宪:当今海内外的中国古董巨擘
作为一个中国人,张宗宪(1929-)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地收藏中国瓷器和中国字画,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内受到普遍敬重。他是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在香港拓展市场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他对北京、上海几大艺术品拍卖公司也倾注了大量精力和财力。十余年来,张宗宪一直是中国几大拍卖公司春秋两季拍卖会的一号拍品的竞标者,这种热心的捧场,成为一道众所周知的景观。由此,若论当代中国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的历史,张宗宪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坐标。
2006年11月,香港佳士得为其推出“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专拍时,张宗宪寥寥几行字写下拍卖序言,饱含了平生多少滋味在其中:
余少时浪迹沪苏之间,翩翩年少,祖德庇荫,春花秋月,关怀金尊,尚不知忧愁为何物者。然岁月不饶,时事艰辛,方刚踏入社会坎坷之途,即有意无意间文物、古董一行。
所谓有意者,乃为生计所使;而无意者,实继先人之旧业也。先大人及先太父皆毕生业此者。余自总角之年即耳濡目染,遵受庭训,无一不与瓷玉金铜、书画翰墨交接。余虽顽劣愚钝,亦渐有所知,有所悟耳。
六十年来,余起自香江。奔走往来,京沪、台岛、纽约、伦敦之间。横跨欧亚,云腾万里。搜寻鉴宝,由瓷器而书画。所见日广,所得也渐增,苦与乐共尝焉。
古董文物,身外之物,然亦先祖先民文明之所业所寄,当为爱好者共赏也。天物有情有灵,吾何敢独专。今蒙佳士得公司垂愿,精选若干,公诸同好,诚善美之事耳。昔人云: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余亦寄深望,得中瓷宝者,冀其在流动之中幸得善遇,岂非吾人之共美共好耶?
??张宗宪丙戍六月于沪港机上草
妹妹张永珍:拍场上频创瓷器天价的大买家
50多年前,还是少女的张永珍(1932-)来到中国香港。当时的中国香港远没有今天的繁华。后来张永珍前往英国读书,嫁给中国著名考古学者郑德坤的儿子郑正训。郑正训曾任香港陶化大同公司总经理。张永珍代理爱立信手机和大庆石油业务,身兼中国政协常委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现在张永珍在文物拍卖场上,名气直逼哥哥。
在1999年11月佳士得举办的“张宗宪珍藏瓷器”专场拍卖会上,张永珍成了此次专场拍卖会的主要买家。她以1212万港元买下拍卖图录的封面,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纹碗;以227.5万港元买下清乾隆铜胎画珐琅黄地牡丹纹瓶等。拍卖结束后,张宗宪在餐厅碰到妹妹说:“我知道你有钱,但你也买得太多了,留点给别人买多好,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你是帮我护盘的。”
张宗宪说,妹妹喜欢中国瓷器,不仅在他的专场拍卖会上,早在5年前,便委托他在伦敦拍卖会上竞投,他自然成了妹妹的艺术顾问。2002年香港苏富比推出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经过张宗宪“长眼”,张永珍以4150万港元买下,创下当时清代瓷器最高纪录。其后,张永珍又把此尊橄榄瓶慷慨捐给上海博物馆。
2006年,香港佳士得举行《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拍卖会,展出多件拍卖精品,其中最瞩目的为来自张宗宪的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该精品白釉温润,工艺精湛,图中杏花盛开,春风吹拂杨柳,双燕在其中飞翔,图侧有一首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碗底更有蓝料楷书写《乾隆年制》字样,是乾隆珐琅彩杰作。这只碗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当今世上仅存一对,另一只现时收藏在伦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内。这只古碗成了拍卖的焦点,最终被张永珍,以1.5123亿港元投得,除打破当时清朝瓷器世界纪录之外,也是当时亚洲区拍卖会上,成交价最高的一件艺术品。
2010年,张永珍又以2亿5,266万港元竞得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的确可谓不问天价,只求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