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摄影照片一站一坐一生背后故事(图)

摄影照片一站一坐一生背后故事(图)

http://feicui168.com 2011-02-18 09:31:08
1963年叶景吕(前排右一)与家人合影 1963年叶景吕(前排右一)与家人合影

  仝冰雪

  《北京日报》品藏版上期刊登的文章“一站一坐一生”,介绍了我对叶景吕照片册的感悟。其实,从最初收藏到这套照片册,到后来的一系列考证、研究和传播的过程,现在回想起来,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那是在2007年秋天,通过网络,我高价购得了自己十分喜爱的这本照片册:一个中国人连续六十二年的原版肖像,从1907到1968年,连续跨越了三个时代。当时很多同好都从那个售卖的收藏网上看到过这本照片册,并没有觉得多么珍贵,并且被卖主开出的“天价”吓住了,许多人根本没有细看,所以我才有机会在网上挂了一个月后买到。当然,后来也有醒悟的藏友,在我买到不久,就有一位藏友愿意给高出我购买时几十倍价格的转让费,被我谢绝了。因为,我买藏品的前提是自己喜欢,并且是自己经济能够承受的,所以,不会轻易转手,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一切了。

  从收藏的角度,我首先对照片册里的照片进行了详细地研究,确认了照片拍摄的连续性,照片册的真实性等,但关于照片册上的主人公,里面的信息只有“景吕”二字,出生于1881年,那么,照片册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呢?

  从常理推断,那个年代,能够这样照相的人,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思想比较开放,能够接受摄影术;二是经济条件较好;三是生活相对稳定。我通过不同的网络搜索,并查遍了国家图书馆里福州的各种史料,都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考证陷入了僵局。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求助当地媒体的办法,于是我起草了一封电子邮件给福州的媒体,并附上了一张主人公1968年的肖像。很快,当地媒体就把稿件刊登了出来,并说明了弄清主人公的身份对研究这套珍贵照片册的意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刊登当天,报社的热线电话就收到了一个主人公孙子的来电,他说,自己在搬家的过程中遗失了这套照片册,照片上的人物是他的爷爷叶景吕。第二天,报社还接到了清代福州的外交官罗丰禄之孙打来的电话,称照片上的叶景吕是他们的亲戚,当年是他们罗家生意的大掌柜。

  我立即赶赴福州,拜访了叶景吕的孙子叶林先生和罗丰禄的后人罗孝逵先生。从叶林处得知叶景吕还有一个孙子和一个孙女生活在福州。通过他们,我得知叶景吕的女儿叶圭英老人已百岁高龄,还健康地生活在杭州。我又赶赴杭州拜会并采访叶圭英老人,得知她的弟弟,也就是叶景吕之子叶德澍老人依然生活在台湾。通过电话,我和叶德澍老人进行了交谈,了解到叶景吕更多的情况。

  采访基本完成后,我在网络上公布了叶景吕的全套照片,在得到众多网友跟帖的同时,叶景吕原来的一个亲戚也看到了照片,他在我的博客留言,回忆了老舅公叶景吕一段生动的生活细节,加深了我对叶老先生的了解。

  也正是因为在网络的公开,在得到众多网友响应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多策展人的来电,他们纷纷邀请我参加展览,这套影像先后参加了广州国际双年展、连州国际摄影大展等众多国内联展。2010年9月,这套肖像还首次走出国门,参加了韩国光州国际艺术双年展,叶景吕的肖像还登上了展览图录的封面和封底,在当地引起一阵“中国风”。

  在参加各种展览的同时,我一直在搜集叶景吕在福州生活时的背景资料,在展览中也通过与观者互动,加深了对每一张照片的理解。2010年底,关于叶景吕肖像的专著《一站一坐一生》终于出版了。

  在展览过程中,不少人问我将来对这套肖像有何打算,我觉得,在各种各样不断的传播中,叶景吕的肖像已经复活,现在,我个人的私藏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共的社会符号,虽然它暂时没有陈列在一个国家的实体博物馆中,物权也还仍属于我,但藏品的信息价值和人文意义已经被世人所认知,藏品未来的权属已经并不重要了。传播,是我收藏的终极目标。

  当然,一件藏品的传播,一定要做到极致,才是把它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收藏的终极目标。今年8月份,这套叶景吕肖像将在北京的世界艺术馆展出,并以此拉开中国和全球巡展的序幕,展览的题目叫《观我》。这将是首次以一个普通人的肖像折射出长达三个时代的历史进程,这种私人记录将在展览中成为大众历史的一部分。观众在参观中唤起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和联想,更是对自己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