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翎 “他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虽然家境贫寒,但四十多年来,笔耕不辍,自学成才,还在云南美术馆成功举办过个人书画展。”提起邱有明,云南省曲艺协会名誉会长黄海源称赞道。邱有明今年63岁,贵州毕节人,原为昆明403厂的工人。2月15日上午10点左右,在403厂职工宿舍里,记者见到了这位草根书画家。
邱有明将工厂分配给他大儿子的单身宿舍用来做画室,而大儿子一家三口与他和老伴五个人挤在一套不足80平米的房间里。虽然一家五口人的月收入不足2000元钱,但邱有明仍舍不得将画室出租。“钱多有钱多的用法,钱少有钱少的用法。书画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是我一生的追求。”
24岁那年他迷上了书画
邱有明的画室约有20余平米,一进门,一阵浓浓的颜料味扑面而来。“虽然收拾了一番,但还是很乱。”看着箱子里丢弃的纸团,邱有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画室说不上宽敞,四个书柜和一张单人床上,到处堆放着宣纸、书、毛笔和一些已经画好的国画。
“画画方面,我主攻竹墨画。”指着画板上的作品,原本有些沉默的邱有明一下子精神起来。《雪压琼枝》、《乌蒙月色》……画中主角都是竹子,但各有风韵,竹叶或随风摇曳,或颇为紧凑地随意伸展。邱有明忍不住拿起笔,旁若无人地画了起来。
在邱有明的书桌上,摆着一幅长约8米的小楷长卷《出师表》,一眼看上去,像是用电脑打出来似的,排版工整,书写流畅,每个字的大小都差不多,行间距不差毫分。“这个是两年前写的,写了一个月左右。”邱有明告诉记者,几十年里,他的练习毫不间断。
邱有明说,接触到书画是在1972年,那一年,他24岁。“厂里面经常会做些海报挂在门口,上面有些人的字写得特别好。”从那时开始,小学三年级文化的他一下子迷上了书法。当时厂里面有个擅长书法的人,邱有明上门拜师学艺。“写字要从小练起,你都这么大年龄了,学不好了。”对方的拒绝让邱有明像喉咙里被塞了把辣椒面一样难受,也因此,他越发想学好书法。
笔、墨、纸、砚样样都得花钱买,当时邱有明一个月的工资有38.6元,除去一家人的生活费,已所剩无几。邱有明戒掉烟酒,一年四季都穿着劳保服。“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一双工人的手去拿笔杆子”……面对工友们的质疑甚至嘲讽,邱有明并没有动摇。
“经济紧张的时候,我就端上一碗水,用毛笔沾水在报纸上、墙上或者地上练习。”回忆起那时的辛酸,邱有明面色凝重,那时家里经常断炊,而一家之主的他除了画画写字外,心无旁骛。对此,爱人邹绪惠颇有怨言。“如果写字肚子就不饿,那大家都写字去!”“没米下锅,我也要画画写字!”邱有明的倔强让爱人“屈服”了。
每天在画室“坐冷板凳”三四小时
因为只念过三年书,邱有明对书画内涵知之甚少。尽管他非常努力,但书画水平一直没多大长进。在朋友的建议下,邱有明几经打听,千里寻师,最终投到贵州画院著名画家刘复莘门下。虽然当时刘复莘老师已关门不再收弟子,但邱有明的执著打动了他。经过刘复莘的点拨,邱有明的书画水平日益精进。到1995年,他的书画作品已显露出个人特色。
“记不清画了多少画,写了多少字了。”邱有明说,他每天一个人待在画室里“坐冷板凳”,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有时,甚至是五六个小时,这些,他都已经习惯了。“既然是自己的爱好所在,就一定要坚持,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作为一位普通市民,邱有明很想献上一份礼物留下一个纪念。“1998年上半年我就开始收集和人与自然相关的唐诗宋词,共收集了1999首约3万余字。”邱有明介绍,他每天坚持写4小时,写了半年才完工。虽然在外人看来,每天几小时的“冷板凳”枯燥乏味,但邱有明说,既然开了头就要收好尾。最终,邱有明的这幅书法小楷长卷被昆明世界园艺博览馆永久收藏。
“写字作画,心手相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5月,邱有明在云南美术馆成功举行了个人书画作品展;1999年5月,他的书法小楷长卷被昆明世界园艺博览馆永久收藏;2007年6月,其国画《春意盎然》被北京奥运组委会收藏。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张化忠是邱有明的至交好友,他这样评价邱有明:“有明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是我所钦佩的,他写字作画,心手相忘,笔与神会而妙出意表,堪称独步。”
因邱有明出身贫寒,半生清贫,不求闻达,醉心书画,孜孜以求,被身边朋友誉为“翰墨寒士”。虽然现在的邱有明小有成就,但对于他而言,这仅仅只是开始。“书画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邱有明说,一个真正的成功者除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还有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