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如今是最大众化的饮食,扬州大小几条美食街,倒有一半是火锅店。可您相信吗?有人在扬州吃火锅,在等着上菜的当儿就别到宝了,货真价实的国宝!
话说这位淘宝人是一位大学问家,也是扬州名门之后,他的曾祖父是清末两江总督、扬州小盘谷主人周馥,祖父是与张謇齐名的实业巨子周学熙,父亲是著名佛学家周叔迦,其本人叫周绍良,著名文史学家、佛学家、红学家、敦煌学家、收藏家、文物鉴定专家,头衔多得有点吓人,可要没这样的本事,又怎能在火锅店里别到宝呢?
周绍良先生生长于天津,但扬州毕竟有先祖的产业,因此多次来扬,除了探望亲友,访求古籍和探寻美食也是必不可少之事,说起富春、绿杨春、月明轩、香影廊这些老字号,他是如数家珍。1947年的10月份,周绍良再次来扬州,招待他的是堂姐周孟芬??周馥长孙周达的大女儿,也是在小盘谷里住得最久的周氏后人。她的丈夫许汉珊则是扬州最早的西医之一,当年在埂子街开诊所。
时值金秋,周孟芬夫妇约周绍良吃菊花锅。这是地道的扬州火锅,不过民国时候扬州人还不作兴叫“火锅”,而是叫“边炉”。将小紫铜锅子放在小木炭炉上,底锅是清汤,有鱼丸、肉丸、虾丸,鸡片、腰片、肝片、青菜、大白菜、豆腐、粉丝等荤素配料,另外还有一大盘白色菊花瓣。边吃边涮,清香鲜美。他们随便找了一家小店,雅座已满,只得在大厅坐下。
就在点菜的当儿,突然有人提着一捆旧书进来,挨桌向食客们叫卖兜售,但却无人理会。服务员正要赶他出门,周绍良出于好奇,便取书一望,上头全是些手抄唱本,价值不大。翻到最底下一本垫底的破书,了不得!这是元代刊刻的《新刊类编历举三场文选古赋》,只残存五卷,博学如周绍良,也从未见过此书。他赶紧问卖书人还有没有,卖书人说:“其余早已经不知扔到哪里去了。你要就拿去,给几个钱就行。”正好服务员过来,也说:“你就随便给他点打发了。今天算他运气好,每天到这里来,谁理他!”周绍良给他十元关金券,那人夹起那捆书一溜烟走了。众人都说:“他今天真交了好运。”周先生心想:“我才真交了好运,得到一本稀见之书。”
解放后,周先生将这本《新刊类编历举三场文选古赋》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经鉴定,此书虽然是残本,却是国内仅存的孤本。古人说一页宋版一两金,元朝时间较短,元版书的珍稀程度并不逊于宋版。尤其是科场闱墨汇选一类的书籍,前人绝少收藏,更是极为罕见,对于研究元代科举制度和文学批评有着很高的价值。
文章来源: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