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当代艺术有啥不同?“A-ONE中日韩艺术交流展”告诉你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中日韩的当代艺术分别有怎样的特征?在世界格局中处在怎样的位置?岭南的当代艺术前沿又呈现了怎样的面貌?12月10日,第九届“A-ONE中日韩艺术交流展”在番禺区广州南美术馆开幕。本届展览展出中日韩三国艺术家的作品40多件,展出持续到2012年1月10日。
收藏周刊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大多叙事性强,画面以写实主义为主,日本作品多运用综合材料,既有运用报纸、丝网等材料,也有不规则画面等形态。日本艺术家玉田表示,三方都受欧美影响,中国的艺术作品有浓厚的古典气息;而韩国有很强的民族性。相比较之下,由于日本是最早接触西方,并深受其影响,所以在保留古典传统中不如中韩两国。
“中国的艺术作品带有很强的叙事性和批判性,但日本和韩国的作品则表现得比较超脱、抽象。”批评家皮道坚评价说,中国从解放开始就开始延续一种写实风格,也由于经济发达的背后是社会的不发达,文化启蒙的不彻底,教育的不完善,这种叙事写实风格一直影响至今。引人关注的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艾晓明、广州艺术家陈洲的互动装置作品《幸存者的鞋子》。作品以地上摆摊形式进行,旁边竖着牌子写着 “富士康跳楼幸存者田玉,手工编织拖鞋义卖50元/双”,只见五颜六色的拖鞋搁在上面,并且配以“田玉百图故事”的照片及资料。
田玉是富士康13跳里唯一幸存者,下半身瘫痪,在艾晓明等人的支持下编织销售拖鞋。“鞋子是传统工艺品,但是传统的女工如今不被承认,变成廉价的劳动力,但这样的鞋子又让田玉和田玉同村的妇女有了生计,有所依靠。”艾晓明称,他的这件作品“不靠谱”,是想借此来保存富士康跳楼事件,唤回人们的痛苦记忆。皮道坚认为艾晓明的作品手法相当现代,对当下现实发声,去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女工的命运。
记者从日韩多位艺术家那里了解到,日韩两国艺术家及人们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状况并不非常了解,也很难理解张晓刚(微博)、周春芽(微博)等艺术家为何能卖出天价作品,但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势均表示看好。“深厚的历史传统是主要原因,可以给艺术家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