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N三角艺术实验节:创造及狂欢

N三角艺术实验节:创造及狂欢

http://feicui168.com 2011-12-18 11:07:16
方璐《声弹》 方璐《声弹》 伊朗艺术家西敏?克拉玛提《Biopsy of a close memory by Simin Keramati》。 伊朗艺术家西敏?克拉玛提《Biopsy of a close memory by Simin Keramati》。 沈朝方的影像作品反映了一个生存景观与幻象的恒久主题辉煌与幻灭、堂皇与落寞的交融。 沈朝方的影像作品反映了一个生存景观与幻象的恒久主题辉煌与幻灭、堂皇与落寞的交融。

  这个浓烟滚滚的开幕式是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同学们的创意。他们相信夜幕下香火组成的像素图很有视觉效果,但他们似乎忘记了香烛燃烧时除了有火光还有大量的浓烟。于是当晚到场的嘉宾不得不在咳嗽中完成讲演,背景板还一度着火,让严阵以待的灭火器派上了用场。

  12月15日晚上,53美术馆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展览开幕式。燃烧的香束在黑夜中组成“8+8当代国际影像展”这些字样的点阵图像,远远就能看到它们在风中忽亮忽暗。这同时也标志着“N三角艺术实验节”正式拉开了帷幕。

  艺术节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相信这样一次红红火火的开幕式会给每个参与者带来更深刻的记忆。他认为,“N三角艺术实验节”立足于广州这样一个城市的“本土性”和“生长性”,将会为广州带来新的文化活力和新的文化期待:“这个城市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城市,是我们梦想着的“诗意的栖居”之所,我们青春可能拥有的自豪而苦涩的生命记忆也将与这样一个城市息息相关,因此,我们需要"艺术"和"实验"!需要"创造"和"狂欢"!”

  这是一个松散的艺术节。由53美术馆“8+8当代国际影像展”、时代美术馆“怀疑的力量”两个展览为主体,综合“3+国际艺术论坛”以及广东6家艺术空间正在进行的一些展览构成。在中国艺术家沈朝方的作品《芒种》前,艺术节总顾问王璜生告诉我:“广州需要更加民间的、自发的艺术实验。”

  王璜生:实验让城市更HIGH

  信息时报:“N三角艺术实验节”从名称上看,似乎很突出“实验”的性质?

  王璜生:“N三角”的“N”来自数学术语,是指“无限”、“未知的”;“三角”则包含着多层的涵义:三个发起、组织机构在广州城市中所处的东?南?西北的位置,正好构成了一个覆盖这个城市的大三角,而广州处于珠江三角洲的主要位置,“三角洲”是“新生土地、新生区域”的代名词,在这样的土地和区域中真可能孕育和创造出“新的文化”。“艺术实验节”指向的不是名词的、静态的、结果的“实验艺术”,而是动词的、动态的、进行时的“艺术实验”。生长性的艺术需要实验的过程,更需要实验的精神、力量和品质。

  信息时报:对于广州来说,这样一次艺术节可能意味着什么?

  王璜生:艺术节除了“8+8当代国际影像展”和时代美术馆“怀疑的力量”之外,还有3+国际艺术论坛,和许多参与的艺术空间,他们在广州共同构成了一种实验性的艺术氛围。广东需要更多更加民间的、自发的艺术实验,创造更多的空间场,给予年轻的艺术家文化人,及有着年轻心态的人们以一种开放、自由、迸发的文化创造的可能性。如果让我给艺术节起个副标题,那就是实验让城市更HIGH。

  “8+8当代国际影像展”是53美术馆的年度重头戏,也是 “N三角艺术实验节”的主要组成部分。王璜生介绍说,“8+8当代国际影像展”体现了艺术节“试验、创造与狂欢”的理念,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种艺术的实验。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一“实验性的影像展”,开幕式当晚,信息时报专访了广州53美术馆副馆长、展览总策划之一胡震。

  胡震:我们希望呈现多元的风貌

  这是一次策展人比参展艺术家还多的奇怪展览8名策展人加上3位总策划,对8位艺术家。展览邀请了八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的策展人,在无主题要求、无风格限制、无彼此了解互动的前提下,各自提名一位影像艺术家,推荐艺术家的两件作品(一件代表作,一件最新创作),最终在展览中呈现的是8对相互联系且各自独立的单元。

  信息时报:最近在广州深圳有好几个影像展举行,这样一个比较“扎堆”的状态,显示了影像艺术在珠三角或者说在中国一个怎样的生态?

  胡震:的确,近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有几个高质量的大型影像展举行,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但其实这是一种偶合。其实国内对于影像艺术的集中关注,可以说从今年年初就开始了,继皮力策划“出格:中国录像艺术的开端(1984-1998)”之后,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之中国影像艺术 1988-2011”展,两个具有历史回顾性的展览,不仅为我们提供梳理思想,反思历史的机会,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对影像的高度关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过去我们对影像艺术关心的不够,没有意识到这种媒介它其实可以更充分地展示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和对当代艺术的表达。

  从另一方面来说,影像媒介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男女老少都深入地接触着影像、被影像包围。既然这种媒介被如此广泛地使用,这么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如果当代艺术家还对这一媒介不敏感的话,就是一种遗憾了。

  依循这个脉络来看,现在我们做的“8+8当代国际影像展”又将在策展人与策展人,策展人与艺术家,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搭建国际影像艺术交流对话的平台,提供良性互动机会。在与国际影像艺术家的比照中,寻找中国影像艺术在全球当代艺术格局中的地位、影响及其发展方向。

  信息时报:影像艺术与纪录片、艺术电影、新媒体装置艺术等门类的区分其实比较模糊,那么这次影像展是怎么界定“影像艺术”的概念的?

  胡震:影像的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早英文中“Video”一词我们把它翻译成“录像”,作为一种媒介,自上世纪60年代末诞生之始,一直处在与其他艺术门类分分合合的纠结之中。一方面,为了保持自身在当代艺术中的独立形象和地位,录像艺术不得不与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电影,特别是实验电影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又必须与录像技术的发展同步,在与绘画、雕塑、摄影、观念、装置等其他艺术形态的磨合中不断拓展其表现空间。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特别是当代艺术家跨媒介艺术实验的介入,录像艺术和电影之间的边界已越来越模糊,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日趋暧昧。

  有趣的是,录像艺术早期是有意识地“去故事化”的,以消解电影情节叙事为其主要特征之一,但是现在这一特征已经不明显了,现在全球当代艺术语境中日趋丰富多元的影像艺术创作实践及其理论阐释很难用录像这个词来界定了。所以很多理论家批评家就提出更具包容性的、广义的“影像”一词来替代传统的、狭义的“录像”艺术,这里面也包含了使用电脑、3D建模等技术的新媒体实验作品。但是具体到我们今天的展览,还是更多地保留了“录像”的特征。

  信息时报:这个影像展的策展方式很特别,不但是策展人一对一地推荐艺术家,而且是“无主题要求、无风格限制、无彼此了解互动”的“三无”策展,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临时拼凑的展览?你们想表现什么?

  胡震:“8+8当代国际影像展”其实是从一年前就开始设计策划了,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比较特殊的策展方式,是希望呈现一种多元的生态,因为影像发展本身也是如此。

  在策展当中,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知识背景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很自然地呈现出当今国际影像创作的多元面貌,因此,很难用一个主题去简单地归纳与总结他们的作品,也不想刻意的去命题作文,要求他们围绕一个主题去进行创作,更少的限制才更有利于让艺术家拿出他们最好的作品,也能让观众摆脱一个预设的主题束缚,去直接感受作品本身。

  之所以先选定策展人,而不是直接选定艺术家也是因为每位策展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局限,所谓“术业有专攻”,把他们最为了解的影像与艺术家作品带来,这是最为重要的。我们希望借由这次影像展,能够实现不同国籍、区域的策展人理论实践的交流,以及世界各地艺术家相互之间的积极影响。

  信息时报:今晚有些影像作品因技术原因未能如期展出,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技术在影像艺术或者新媒体艺术中的重要作用。8位来自英、美、德、加拿大、波兰、伊朗和中国的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从技术角度看有什么区别?

  胡震:的确存在技术方面的差别,甚至来自美国的艺术家米歇尔?亨德尔曼当初会担心我们展馆的器械能否支持作品的完美呈现。我想,其实一方面技术会制约作品的品质,另一方面艺术家的态度是更重要的决定因素。现在国内艺术家与国外在技术上的差距的确是有,但不是特别大,该有的仪器、技术运用我们也都有,主要区别还是在对艺术本身的把握。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