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龙的造型气宇轩昂。
晚清的龙纹老态龙钟。
本版文字:钟葵 (本版图片均资料图片)
中国人对龙的崇拜产生于何时?龙是人们想象中的神兽还是现实中曾经存在的动物?龙的模样是怎样的?龙的精神和吉祥意义是什么?虽然很多喜欢收藏龙纹艺术品的人对龙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对这些问题往往语焉不详。在龙年即将来临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源远流长的龙文化。
龙精神探秘
《吉祥艺术》版逢周日见报。来信可寄:广州市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广州日报夜编中心 钟志荣 邮编:510121 邮箱:gtdrh@yahoo.cn
中国人崇拜龙始于何时?过去,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始于五六千年前,但考古发现推翻了这一结论。
8000年前崇拜龙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形图案,该遗址属兴隆洼文化时期,距今已有8000年,可见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认识龙,崇拜龙。而中国人之所以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是因为历史记载我国的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是龙的化身,5000年前的黄帝也是龙的化身。
史书称古代有专人养龙
现代人普遍把龙看做是古人虚拟的神异动物,但古人不这么认为,他们更倾向于认为龙是真实存在的动物。《拾遗记》记载,帝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上古时还有养龙的专职人员,《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孔甲为帝时,“天降龙二,孔甲不能食(不会饲养),未得豢龙氏。”豢龙氏就是专业养龙人。后来,陶唐氏的后代刘累自称曾跟豢龙氏学习过驯龙的本领,向孔甲毛遂自荐。于是孔甲命他养龙,并赐姓御龙氏。
汉文帝时,丞相张苍等人认为汉朝是水德,应以黑色为代表色,鲁人公孙臣上书表示反对,他认为汉朝是土德,应以黄色为代表色,他还预言将有黄龙出现。结果后来在成纪出现黄龙,证实了公孙臣的预言。龙出现的记载在史书中司空见惯,可见古人对龙的存在的确深信不疑。
龙是海陆空三栖动物
那么,龙到底是什么样的动物呢?古人说,龙是三栖动物,能行走陆上,能潜在深渊,也能在天空飞腾。《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广雅》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古人还认为龙的寿命很长,而且不断蜕变,“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对龙的具体形象,汉代学者王充有详细的描述。他说,龙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三部分长度相等;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乾卦为龙象征君子
龙既然集中了九种动物的特征,其所代表的精神当然也非同一般。《周易》把龙看做是君子的象征,只要熟悉读乾卦爻辞、象辞和孔子的解释,就可充分领会龙的精神。乾卦代表天,六爻皆以龙为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总体概括;“潜龙勿用”象征君子在时机未到时独善其身;“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征君子履行中庸之道,对世人有贡献而不自夸,以德服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象征君子注意修养,“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不会有过失;“或跃在渊,无咎”象征君子处在不安定地位时善于把握时机,不会有过失;“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象征君子得天时地利之助,身居高位,“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亢龙有悔”提醒君子身居高位时不贪恋权势,该退则退。孔子说,所谓“亢”,其意思是“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当一个人“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又得不到贤人的辅佐时,有所行动必然招来懊悔的结果。
曹操把龙比喻成英雄
曹操则把龙比喻成英雄,《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由此可见,龙的精神特点是善于适应各种环境和把握时机,可大可小,可隐可显,可进可退,是自强不息的象征。
作为传统吉祥物,龙为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是权力、财富、力量的象征,历来被视为最大的吉祥物。
作者: 钟葵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