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电影《艺术家》曾经的窘境

电影《艺术家》曾经的窘境

http://feicui168.com 2012-04-05 08:46:41
《艺术家》剧照 《艺术家》剧照

  林方文

  《艺术家》是第84届奥斯卡的大赢家,但是在几个月以前于英国某些地方上映时,竟然遭遇了观众要求退票的窘境,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观众的理由是,它居然没有对话,而且屏幕比平时的要小。

  作为一部向默片时代致敬的电影,《艺术家》本身就是个黑白默片,只有在结尾出现了极少刻意而为之的音效和对话,之前一路配乐。此外,为了从外观上看起来更像默片,它在银幕尺寸上也进行了缩减,以期看起来更有20世纪20年代的感觉。

  所以,自从退票事件发生后,观众在入场时会得到提醒,这是一部默片。时代在向前进,如果没有事先得到关于此片的任何提点,或者不熟悉它的迷影情结和默片致敬的载体性质,并不是每个观众都会乐意去享受时光倒流。《艺术家》不是娱乐大众的商业电影。

  正因为如此,这部电影的票房也迟迟打不开局面,在奥斯卡上大获全胜也许会有一点帮助。尽管是法国团队拍成的电影,但它的致敬对象、模仿形式、故事内容都是彻头彻尾的好莱坞,甚至连过场字幕都是英语,这让《艺术家》的本土票房也没有得到什么有力的文化上的支持和呼应。

  这和今年奥斯卡另一部热门、美国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的故事发生地是巴黎,抒发了对法国电影先驱梅里爱的怀念之情。作为电影的两个大国,在奥斯卡的舞台上,法美相互示好,这样的交互颇为有趣。

  “如果今天还是默片时代,就没有比利・怀德,也没有伍迪・艾伦。”这是《艺术家》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修斯的原话,不过他后面还接着一句“但是”:“但是,(电影的有声时代)让我们失去了一些什么,这是千真万确的。”这或许解释了他为什么要拍《艺术家》的初衷,这些年来并非没有黑白电影,但要说一部以迷影为基本命题的默片,《艺术家》是独一份。

  导演同时还认为,“也许最遗憾的事情是,有声电影完全杀死了默片,我认为二者是可以共存的。”《艺术家》的登堂入室乃至在各大颁奖礼上大放异彩,大概正是导演用以印证论调的最有力方式,人们喜欢这部电影,并且在传统的默片中找到了电影简单的乐趣。

  这种乐趣和在《雨果》里观看梅里爱的感觉是完全一致的。马丁・斯科塞斯为了表达这种怀念,不惜在《雨果》里放入了大量梅里爱电影的片断,而这些片断让今天的观众大开眼界,在那样一个电影的本初纪元里,有这样一个人,以粗劣的特技创造着让今时今日的大片相形见绌的观影乐趣。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家》反驳了它获奖之后的几多争议:有许多人认定,这部电影是抱着精确的算计、功利的动机、肤浅的摹仿攫取了巨大的荣耀。观众为了片中艺术家的遭遇洒下的泪水、抛下的叹息是否廉价,也许只有观众自己才能够下一个结论,毕竟颁奖有标准而迷影无标准,只要投入并感动,他人无权衡量感动的贵贱。

  也许从情感上来质疑《艺术家》是靠不住的,但从技术要求上就有力得多:索德伯格拍《德国好人》,完全按照上世纪40年代的工业标准来做,从画面到录音??但《艺术家》从电影语言上看,纯然不是默片那个时代的玩意儿。

  构图、机位、角度、用光,都不是1920年代的面貌,大多是当代手法,换句话说,它除了是个“默”片(黑白、无声、配乐),从技术本质上是纯粹的当代电影。如果以恶意来揣测这一层外衣的话,那么它只可能是取巧之心造作之态,也难怪不喜欢《艺术家》者大多立意于此。

  当然,从好的角度去揣摩,《艺术家》可以是今天的实验性电影,它的命题在于新与旧的冲突,就如片中始终纠结的核心冲突??有声片与默片。它的形式就是最大的勇气所在,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反感此片者认定走默片这条路就是自扇巴掌,《艺术家》的拥趸们其实也不必因此不满,因为这本就是鸡同鸭讲的话题。

  总之,建立于某种不合时宜之上的念旧情怀,引领了本届奥斯卡的怀旧大潮,除了《后裔》之外,《雨果》、《午夜巴黎》无不向过去张开怀抱。怀旧这种事,总是暗示了某些当下的危机感,奥斯卡评委们有年龄危机,而整个世界仍在金融危机漫长的冬夜里,电影是造梦工业,用来逃避现实也许再好不过。

  林方文,青年影评人,媒体工作者,现居北京。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