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丰富多彩的四川高古瓷砚

丰富多彩的四川高古瓷砚

http://feicui168.com 2012-04-12 16:30:15
图5唐代彩绘辟雍砚 图5唐代彩绘辟雍砚

  李铁锤

  说四川高古瓷砚丰富多彩,一点也不言过其实。从两晋到唐宋,四川青羊宫窑、青莲窑、横山子窑、固驿窑、十方堂窑、琉璃厂窑……给后世留下许多高古瓷砚佳作,时至今日,我们还能有机会一睹它们千姿百态的身影。

  古今砚学者认为:砚即研,它起源于新石器时期,汉代以前多为石砚、陶砚等。魏晋时期我国的文学、书画艺术大发展,出现了瓷砚。东汉以前的石砚或陶砚无唇边,配有研石或其他材质的研块。东汉时期出现了墨锭,此后便没有了研石或研块,而砚面周围有了唇边。晋代圆形瓷砚多为三足,砚面比较平坦,有唇边。南北朝早期以多足圆盘砚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砚面渐渐隆起,砚面与唇边之间的环状凹槽渐深,砚足也渐多,于是便出现了辟雍砚。我国隋唐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因此瓷砚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盛行造型简练的多足圆盘砚、雍容华贵的辟雍砚以及别具特色的箕形砚。宋代以后,端、歙等优良石砚兴起,石砚受宠,于是瓷砚渐被石砚替代。从东汉晚期至唐代的七八百年间,我国文化发展高潮迭起,文化创作、传播主要靠手工书写、誊抄,在此历史时期,瓷砚担当着砚的主角,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图1是晋代三足砚,砚面无釉且呈平面状,除砚面外周身饰玻璃青釉。它们是成都青羊宫窑和江油青莲窑的制品,虽然出自墓葬,但砚面状况表明,它们是实用器。图2的八足砚砚面微凸,彰显出南朝早期的特征。它体积硕大,直径40厘米,被称为“瓷砚之王”,是四川著名汉学家高文先生的藏品。该砚胎色灰白,釉面翠青,是成都青羊宫窑制品。图3是南朝晚期五足砚,砚面高凸,胎色褐红,釉色暗青,是典型的都江堰横山子窑制品。图4是南朝晚期至隋代的二十足辟雍砚,最大直径21.5厘米,为成都青羊宫窑制品。辟雍砚可谓我国古代先民的杰作。辟雍一词始于西周,《诗经•大雅•灵台》中就有描述周文王“於论钟鼓,於乐辟雍”的句子。其基本含义就是:“圆如璧,雍以水”的王者祭场或讲堂。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874年)仿周代“辟雍泮水”的旧制,在北京国子监建造的皇室讲堂即是辟雍。它外圆内方,环以圆池碧水,以示天圆地方、教化流传。大概这是今天唯一能看到的古代皇家建筑辟雍了。隋唐时期的辟雍砚,在凸起的圆形砚面周围有一道深凹的环形砚池,而在晋代的三足砚中是没有这样深凹的砚池的。该图中辟雍砚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二十只蹄形足非常完整,这是十分难得的。图5的唐代彩绘辟雍砚有了显著变化:砚面由早先的单纯上凸形,变成了中心微凹形;为了防止制造、使用过程中兽蹄足断裂,用一个圆环把各足连接起来,增加了辟雍砚的强度和美观。这件唐代邛崃十方堂窑(邛窑核心窑场)的双色彩绘作品,体现出了邛窑的特色。辟雍砚把实用性、艺术性和深奥的寓意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它成为古代瓷砚中的奇葩。不过,其结构复杂,烧制困难,在当时不是一般人所能用得起的。除了长乐公主那样的皇族显贵,或者像白居易那样的名流雅士以外,恐怕一般书生是不敢奢求的。因此,即使今天看来它们也是弥足珍贵的。1974年山东兖州旧关村出土的砚径20厘米的辟雍砚、1978年江西丰城曲江出土的砚径14厘米的辟雍砚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有的研究者认为,辟雍砚多足的产生是由于唐代以前,文人席地而坐,没有高足桌椅,由砚足来弥补高度的不足。这种看法值得商榷。跟许多辟雍砚处于同一时期的邛窑五足圆盘砚(图6)其足却甚短。还有,唐代箕形砚的足和小型辟雍砚的足都不高。这些说明:辟雍砚只是当时瓷砚的一种流行式样,是出于审美及寓意的追求。古砚收藏家王靖宪先生在他的经典之作《古砚拾零》中,以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北齐《校书图》及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西晋《青釉文吏俑》(又名《校书俑》)为例,论证了砚足与当时无桌的状况并无关联,而是为了砚的装饰性。

  唐代至宋初,除了流行辟雍砚、多足圆盘砚以外,较为普及的是箕形砚,如图7所示,它们都是成都琉璃厂窑和邛崃十方堂窑的制品。箕形砚又叫凤字砚或风字砚。北宋书画大家米芾(1051?1107年)在他的名著《砚史》中说:“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上并晋制。”还说:“又有收得智永砚,头微圆,又类箕形。”他还指出,到了北宋箕形砚演变为钺斧之状。米芾及其他宋代文人认为箕形砚始于晋代,宋代李之彦在《砚谱•右军风字砚》中说:“右军(王羲之)之后,持一风字砚,大尺余,色正赤,用之不减端石,云右军所用者。”图8中的大箕形砚的对角线尺寸为26厘米,它是唐代琉璃厂窑制品。箕形砚规格尺寸繁多,笔者见过长度大于30厘米的箕形砚,有的小箕形砚长度不足5厘米。图9的马蹄砚是箕形砚演变的产物,它是琉璃厂窑唐代的制品。琉璃厂窑瓷砚比较简洁,数量较多,多是深受广大学子喜爱的文具,对当时文化艺术的传播与普及,发挥过重要作用。

  图10背面画龙纹的箕形砚是唐代邛崃十方堂窑制品。古代四川陶瓷上的龙纹是屡见不鲜的,早在东汉时期的画像砖上就有龙驾车、左青龙等画面。唐代邛窑三彩和单色釉粉盒盖上的龙纹较多,刻绘在琉璃厂窑大盆上的龙纹动感非凡。然而,在箕形砚背面画龙者迄今为止仅此一例。图11的唐代彩绘蛙形砚也是邛崃十方堂窑制品。它采用刻绘方法表现蛙体质感,又用深褐色彩画蛙点睛,显得格外传神。图12的唐代彩绘龟形砚也是十方堂窑的一件砚台艺术佳作,它除了有砚面外,还有一个单独的砚池和两孔笔插。图13的唐代彩绘变形风字砚也是十方堂窑制品,它的实用功能更强,有两个砚池、六孔笔插。这两种砚上鲜艳的绿色点彩,为砚台增添不少光彩。图14的唐代刻划铭文双箕砚可谓箕形砚中的重器,也是十方堂窑制品。它不但有砚池、笔插,而且还有两个单独的笔架,使用功能更加完备。不仅如此,还在砚体侧面刻划了花纹和“龙颐”人名款。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从晋到唐,四川诸窑几乎都有瓷砚制品;在唐代至宋初,以邛崃十方堂窑为首的邛窑系瓷砚成为四川瓷砚的主流。

  四川高古瓷砚如此丰富多彩绝不是偶然的,早在战国末期,四川就是秦国的战略基地,这里经济、文化相当发达。到了汉代,便产生了司马相如、杨雄等一批名冠天下的大文豪。三国时期,四川盆地成了蜀汉的大本营,这里集中了差不多全国三分之一的军事、经济实力,为四川高古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文人墨客云集四川。唐代的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吴道子、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李商隐,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都曾在四川生活、工作或游历过。宋高宗赵构曾说“蜀人多能文”。“能文”成了古代蜀人的社会风尚,这也许就是四川高古瓷砚如此丰富多彩的根本原因吧。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