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中国工艺美术三长之一雕漆因繁复而濒危

中国工艺美术三长之一雕漆因繁复而濒危

http://feicui168.com 2012-04-13 17:04:01

  【中国建材网】上世纪50年代,雕漆与玉器、牙雕、景泰蓝被称为“四大名旦”,是京城工艺美术的代表;更与湘绣、景德镇瓷器同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如今,这门工艺却由兴盛走向濒临失传的窘境。

  现如今,北京以雕刻工艺为主的雕漆艺人一共只有十多人,从事所有工序的手工艺人加在一起也不到30多人。正是这些人在整个行业跌入低谷时,坚守着濒临绝迹的雕漆艺术。张效裕是年轻的传承者之一。

  低谷坚守守得云开见月明

  新中国成立后雕漆业经历了复苏、鼎盛、衰落的全过程。2003年北京雕漆厂解散的时候,张效裕37岁。在整个行业跌入低谷时,很多人选择了另谋职业,一部分有美术基础的人转行去做家装和室内设计,很多人转行去做销售、做保安,各行各业的都有。张效裕觉得“不如坚持下去”。2005年,她成立了雕漆个人工作室,一做就是七年。

  “头三年比较苦,整个工作室是空的,没有作品,心里没底。为了做出东西,就黑白天地干,每一件投入都很大。”张效裕回忆道。

  清代诗人袁枚曾经用“阴花细缬珊瑚明,?霞隐隐东方生”来赞赏雕漆之美。在张效裕弥散着天然大漆特有味道的工作室中,已经珍藏了十几件重器。其中一件雕漆灯笼壶,描绘“太平盛世、张灯结彩、竹报平安”。小小的壶上,一面就有8个童子,并雕山林、楼阁、人物。其中,水的点缀生动活泼,人物则着重雕刻其神态表情,形象逼真,大大增强了立体感和动感的艺术效果。

  另一件青铜器图案的雕漆紫砂壶,刻了16个人物,主题鲜明,刀法细腻。雕漆工艺繁杂细巧,“一刀下去,不能悔刀”,要做到衣带飘飘已是不易,再做到眉目传情、喜怒哀乐呼之欲出难能可贵。张效裕一直追求“手由心生,心手合一”。

  宫廷专宠对每毫米的坚持

  戴岳译的《中国美术史》中记载:“清之乾隆,酷嗜雕漆。宫中陈列之雕漆物品,各种皆备。”雕漆最初是一种富贵的宫廷艺术,不惜本钱耗工耗时也要做到极致,“是对每一毫米的坚持,一个最简单的方锦就需要动32刀,而且要一刀到位,否则就是败笔。”张效裕说。

  乾隆之后国力衰退,雕漆制作日益萎缩。到了清末,政治动荡、经济落后,皇宫对雕漆器需求锐减,致使雕漆制造一度中断。光绪年间为筹办慈禧太后六十岁寿辰所需雕漆器已经“无匠造办”,雕漆技艺近乎失传。

  张效裕说,雕漆是门手艺活,工序特别繁复,对学徒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但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最重要的是踏实肯学,耐得住寂寞。张效裕成立工作室之后便开始找人学光漆,有很多人学到这一步就不往下干了。一件大的雕漆艺术品一般要刷上厚度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进行雕刻。1毫米厚的漆就要刷17遍,为了保证久经岁月不开裂,每一遍刷上去的漆都只能在室内自然阴干,不能烘干或晒干。天气好的时候每天最多只能刷3遍漆,有时候只能刷一遍。刷15毫米厚的漆就需要近百天时间。

  而难度更大的是设计策划和雕刻两道工序,假设100个人学雕刻,两三年后会有50人被淘汰去从事相对容易的制胎、打磨等工种,剩下的50人再过10年,又要淘汰一大半,剩下一小部分中,能够承担雕刻艺术重任的,不过两三人而已。

  上世纪80年代初是北京雕漆最红火的年代,那时候出口订单非常多,为国家创收大量外汇。在国外,都以在家中摆放一件中国雕漆艺术品为荣。那时北京从事雕漆艺术的工厂有好几家,全部工人有2000多。

  如今,这已成为远去的风景。年轻人不再有耐心花几年的时间学习雕漆,老艺人年事已高,创作场所也越来越少。而现在满街出售的“雕漆工艺品”几乎都是树脂铸模做出来的仿制品。它们采用大师的设计,用电脑统一控制,批量生产,所以价钱便宜。

  2006年,雕漆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有些人开始关注收藏雕漆艺术品,但雕漆产业经过十多年的萎缩,已经极度缺乏从业人员,技术工人年龄偏大,已经生产不了大量的雕漆艺术品了。

  雕漆之高贵

  王倩

  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张效裕拿两把雕漆紫砂壶往桌上这么一摆,不需言语,你瞬间便被那一抹中国红征服了。

  一把饕餮铎声壶带着青铜器的寒光从远古走来。其形如洪钟,貌似烈焰。壶身呈四方形,前后两面各有饕餮猛兽瞠目舞爪,兽脸占据整面壶身,目瞪眉扬,貌甚威严,神若通天。前后两兽须爪相勾连,威猛中不失飘逸。壶盖上的飞鸟图案更是点睛之笔。整个构想是创作者张效裕从青铜器艺术得来的灵感。如何将青铜饕餮纹的神韵表现于红漆壶面上,成了贯穿始终的创作主线。为此,她选择了壶身饱满微凸的四方壶型。与青铜器的端庄深沉相对应,在工艺上,采用明代雕工。图案以古朴疏朗取胜,不求繁复细密。与明代雕漆线条讲求圆润不同,这里刻意使浮雕的边线硬朗陡峭,饕餮图案看上去峭拔有力。上层浮雕与锦地的距离被有意加深。锦地上布满大小不一的回文,这是突破常规的又一创新。历来的回文都是用尺子描画,讲究横竖平直,大小均匀。这里为了与浮雕的粗犷相呼应,采取了随机应变的姿态。如此一来,整个作品便是一幅一气呵成的画,铿锵有声。

  与饕餮壶的冷艳不同,另一把婴戏壶红火灼人。为了表现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作者选择了清代灯笼壶型,配以明媚润泽的漆色。灯笼壶造型简洁,壶上风光无限。这里集中体现了清代雕漆工艺繁复精细之美。整个构图以万不断纹为背景,环环相扣,从壶柄到壶身、至壶嘴,起伏连绵,当真一刀未断。千回百转的万字纹上,壶身前后各有一幅婴戏图浮雕。一面是太平盛世、锣鼓喧天,一面是欢天喜地、竹爆平安。两侧各有婴孩数人,皆眉开眼笑、栩栩如生,面部表情尤其生动传神,一派生机呼之欲出。据说,雕漆人物开脸难度最大,张效裕的突破恰在于此。一把壶雕工耗时半年,最后一笔便是给人物雕眉眼,一刀不慎便前功尽弃。传统的做法是用刻刀直接刻眉雕唇,这样一来,不仅人物面部表情生硬,眼角唇边可见刀锋,而且随着漆面日久失水,很容易形成裂纹。张效裕借鉴象牙与玉雕的手法,创造性地用刮铲的方式塑造人物五官。在古今所有雕漆艺术品中,只有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如此凹凸有致、圆润饱满的面部浮雕。

  与其他雕刻工艺相比,锦地是雕漆工艺的独特表现语言。在这两幅婴戏图浮雕下面,是层叠的水锦与花锦,雕在壶面上的锦地如落花流水,必须因势利导,方有自然流畅的动感美。据说仅仅一个小方锦就需三十几刀,这千刀万刀的遍地锦纹,岂不是对雕刻者的最大考验?

  一把小壶一人完成需要一年,如此耗时耗力,曾经只是皇宫贵族的专宠。如今,它摆在我面前,透过那刀锋下的景致,我看到这门古老艺术沉默的深意。

  如何达到雕刻艺术之极致,是雕漆工艺发展的瓶颈。要在方寸之间挥刀如笔,刀到手到,心到眼到,需要年年如一日的修炼。“许多年老的工艺师做得了大物件,却不敢做小作品。”张效裕说:“这门手艺既要有多年磨练的技艺,又对体力和眼力有很高要求,一旦年老眼花,体衰手颤便握不稳刻刀。而雕漆制作中决不允许错误,一刀出错,满盘皆输。”这刀起刀落留下的艺术品,带着创作者的体温,有着无法复制的魅力。机器复制时代的商品可以批量生产,快速消费的生活不再讲究精雕细琢。张效裕在用这千变万化的红,挽留一种已近逝去的精致与高贵。

  雕漆之悠久

  张效裕

  雕漆最早出现在中国经济鼎盛时期的唐代。一件器物整体完成少则一年,多则三五载。不同时期的雕漆工艺又有着独特风格,如宋代的清雅,元代的浑厚,明、清的细腻,串联起雕漆辉煌的历史。

  明代著名漆工黄成在《髹饰录》中论述了唐代已有雕漆器。可惜的是唐代的雕漆至今没有实物可以证实,要对其全面认识,只能等待新的考古发现。

  宋代传世的雕漆也很少,有文字记载:宋代漆器多以金、银为胎。现在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仅藏有两件宋代雕漆器,一件是铜胎镀金剔红碗,一件是铜胎镀金剔红高脚杯。另外,日本德川美术馆和圆觉寺收藏有两件剔黑雕漆盘,一件是描绘欧阳修著名的游记《醉翁亭记》中的景象,一件是雕刻有婴戏图的剔黑盘。

  元代的雕漆器制造中心是在富庶和繁华的南方,据《嘉兴府志》记载:“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剔红最得名。”从遗存的实物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技术全面,作品题材广泛。通常髹漆肥厚,雕刻精细,磨工圆润,对后世雕漆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存世的数量很少,已成为稀世之宝。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张成造”、“杨茂造”、“张敏德造”针划款的雕漆器实物。款均刻在器物底部,字体小而笔道纤细,极易与自然断纹混为一起,需要在适当的角度及光线下才可辨出。相传元代民间富贾之人多以雕漆器为婚嫁礼品,借以“如胶似漆”之意,所以以剔红器为多。造型以盘、盒实用器为主。雕刻手法简练大方,朴实无华,雕花饱满朴拙,刻景超凡脱俗。

  明永乐时,朱棣命张成之子张德刚继承父业,同时把大批的南匠北调,集中在皇城内,还建立了专门为皇家服务的官办作坊“果园厂”,专门造办御前所用的雕漆器皿,致使雕漆从此远离了大众的视线,成为了深藏皇宫的皇帝独享的艺术品。这一时期由于有“御用监”的严格要求,所生产出的雕漆器物漆色润泽、技艺精湛、图案丰富,又出现黄漆、彩漆,崇尚纤巧华丽。装饰图案多以龙凤禽虫、福寿吉祥为主,传递着明代雕漆工艺的辉煌。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济空前繁荣,宫廷生活极为奢靡,一切物品,都以精巧奇绝为尚,不惜工本和时间,雕漆制作范围几乎涉及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文房用具、桌椅柜几,大到金銮宝座。表现的题材新,品种多,精美华丽,纤巧细腻。乾隆皇帝酷爱雕漆,经常亲自参与设计纹样。清宫所藏的带有乾隆年款的雕漆作品很多,现存乾隆咏雕漆的诗文就有几十首。

  民国时期的雕漆制作、传承的历史资料很少。李一之编著的《雕漆》一书,较为真实和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时期雕漆的传承脉络和详细的工艺制作。1915年老艺人吴瀛轩制作的剔红《群仙祝寿图五尺屏风》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新中国成立以后,雕漆工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雕漆常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这一时期雕漆造型更多样化,追逐高大、精美,瓶、盘、座椅、屏风的体积重量都超越古人,大气富贵。同时,髹漆的厚度也达到原来厚度的三至四倍。雕漆从简单浮雕的表现手法,改进为具有写实效果的高浮雕、镂空雕、立体雕。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技艺高超的老艺术家,如杜炳臣、刘金波、刘桂芬、文乾刚、满建民等。2006年雕漆工艺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雕漆之手工

  王柳

  雕漆是漆工艺中数量最多、品类最大的漆工艺品种,是剔红、剔黑、剔黄、剔绿、剔彩的总称,其中以剔红为多。

  剔红的做法,是在胎骨上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层,之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剔黑、剔黄、剔绿等的技法与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而已。

  与玉器的选料、设计、琢磨、抛光和瓷器的练泥、制坯、烧制的几种成型工艺相比较,其难度在于,在雕漆的加工工艺过程中,无法使用现代化工具,这意味着雕漆不可能大规模生产。而且整个制作过程十分缓慢,工艺流程繁复、原始,而恰恰是这种原始,才凸显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因为出徒不易,导致了传承难度相当大。

  在紫砂胎上雕漆,工艺过程非常复杂,要经过设计、髹漆、描样、雕刻、磨光等十几道工序,各个工序技艺要求都很高,此过程“耗功繁具”。而这漫长的过程,出现任何偏差都会前功尽弃。雕漆是一种必需耐得住寂寞的创作,是一种“孤独”的文化传承。

  雕漆使用的工具多是自己制作,完成一套工具需要花好几个月,但是根据在雕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有些刀子还需要现做。每把刀子的刀片都特别薄,锋利无比,例如有凹面刀、带拐弯的弯刀,还有似挖耳勺的十分袖珍的刻刀等。

  作为一门复合工艺,髹漆是最关键的一步。大概1毫米厚度需要刷17遍,一把紫砂胎雕漆壶要刷150道漆。刷完一道后要等晾干后再刷第二道,而多数情况下一天只能刷一道,因此刷到足够的厚度要耗时4个月之久。

  雕刻的过程漫长繁复,剔红双层雕刻手法要求髹漆加厚,一般在胎体上髹漆达到15毫米以上才可以更好表现。制作者先按设计要求,把表层已画好的图案雕刻成型,称为浮雕,再用弯刀统一平整,去掉雕漆一半的厚度作为第二层,再画上纹饰,精心雕刻,这种表现手法使图案更有立体感。

  剔红双层雕刻对漆质要求很高,一般采用湖北、湖南等地的大木漆树。这种漆树树身高大,生长缓慢,液汁稠厚,制成的罩漆易干燥,涂层固化好,不会外干内湿或起皱,制作完成后的雕漆器色泽鲜艳。制作者用天然材料表现出自然景象或世间万物,并非易事,只有心手巧妙结合,才能使雕漆工艺达到最高境界。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