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仙作红木家具的流变:一场家具的大变革

仙作红木家具的流变:一场家具的大变革

http://feicui168.com 2012-05-24 11:20:37
听琴图 听琴图 太师椅 太师椅

  文/陈朝晖 黄忠杰

  什么是流变?即流行中的变革。

  任何一种传承千年的艺术流派,都必须是大众层面的流行,而不仅仅是窄众层面的交流。

  “仙作”家具冲出地域走向全国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从宋徽宗那幅著名的《听琴图》到那个叫蔡京的仙游籍宰相,处处都能依稀找到当年“仙作”成为京城时尚风向标的印迹。

  千年前的“仙作”,与现如今的“仙作”,形艺材诸多方面差别何在?让我们开始这一段木文化探索之旅。

  湖畔梦缘画说“仙作”

  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珍藏的《听琴图》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艺皇帝”宋徽宗赵佶的一幅代表画作。

  画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俯首侧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端坐,抬头仰望,似视非视;在他旁边,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远远地注视着主人公,正在用心倾听。三个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为了渲染气氛,环绕人物又简洁地布置了一些配景。画中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体字题“听琴图”三字,下另书“天下一人”押,钤“御书”朱文印于押书上,正中有蔡京题诗:“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据《西清札记》记载,《听琴图》是宋徽宗赵佶的自画像,画中抚琴的便是赵佶本人,画中着红袍低头静听者则为大臣蔡京。

  “靖康之耻”被金兵掳到北方之前,宋徽宗赵估前后在位25年,在这期间,仙游人蔡京五度为相,加起来足足17年之久,几乎囊括整个“宋徽宗时代”,可谓是极尽荣宠,权倾朝野。

  一个湖畔家具梦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户部尚书蔡京被弹劾去职,贬任杭州为提举洞霄官,几同闲赋。一日蔡京到六和塔进香时,意外遇到一位正在拜佛的贵夫人,观察再三当他认定就是自己少年热恋过的师妹林媛时,却遭断然否认而大受刺激,于是这个失意达官备受打击,大病一场。

  为治主人重病,家童蔡安诚心代为蔡京回家乡九鲤湖祈梦禳灾求福。九仙梦示诗偈日:“枣仁交藤配,远志莲心烹,刻木铭心处,乘雷可升腾。”前两句蔡安是领会了,买了一大包的枣仁、夜交藤和远志、莲子等药物回来为蔡京煎服,果然奏效,病情日见好转,但后两句他就难解了。蔡京认为是否蔡安把“刻骨”弄错为“刻木”,不成句就无法解了。正想责问蔡安,蔡安对他说:“‘刻木铭心处’是仙公在提示你,用丹青绘写不如用刀刻镌于木器上经久耐看,更遂人意,备见铭心。‘乘雷可升腾’预示这样做便会如意飞升。”

  一种崭新的坐姿

  据说当时“仙作”家具运抵京城,很快就在皇家王室、宫廷甲胄中间流行开来,成为贵族阶层家家必备的“豪华家具”。

  “太师椅”创造的不仅仅是北宋的流行风向,还让我们联想到最大的时代背景:宋代正是中华民族的起居方式,从席地而坐转变到垂足而坐的重要时期。“仙作”和“太师椅”在京城的流行和风光,潜移默化地加速和助推了这段历史的进程。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家具湮没在历史当中,但或者是因为“太师椅”在当时象征着一种崭新的坐姿,或者是因为人们恋旧心理的强大暗示作用,“太师椅”历经干年沧桑却依然流传至今。

  宋代以后,“太师椅”式样和结构的变化一茬接一茬,到明朝“太师椅”变成了有一个圆形的可开可合的折叠结构的圈椅。清朝的“太师椅”则是一种扶手椅。其尺寸比一般生活用椅大,常用檀、梨二红木等材料制成,呈整体固定结构和四方形截面的腿托着带有束腰的椅座,靠背多是三扇屏式,扶手也多做屏板式。靠背和扶手,或雕花,或镶嵌瓷片、大理石等,可谓造型富丽而稳重,一般成对布置。

  现在我们在仙游沿街鳞次节比的古典家具店铺里,几乎还都能看到这种扶手式的“太师椅”,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种家具跟那个叫蔡京的仙游人,那个曾被《水浒传》描写为“六赋”之首的“蔡太师”,居然有着某种跨越时空的联系。

  蔡京祈梦与宋代“仙作”只是插曲而已。不过,也正是其插曲,从反面折射出宋代“仙作”家具形成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沿袭。这岂非史家所言“往往无道之君,亦留有用之业”之谓也!在今天看来它于后人更有借鉴之价值。尤其是在“丰、亨、豫、大”的奢侈风尚引领下,徽宗下旨令蔡京为其大兴土木,继“花石纲”后建艮岳御花园,内许多器物用具的摆设,不但是蔡京长子蔡攸亲自设计、督办、验收的,而且还有不少皇帝御用之桌、椅、床、柜、案几、围屏、挂壁等的形制与图案,还是蔡京亲自把关敲定,其关键处还亲自描绘、雕镂的。

  今天,我们已无缘目睹宋代“仙作”家具的实物,然而仙游地区众多祠、庙、塔、桥、碑坊以及雕梁画栋、龙柱、藻井类文物遗存中,都无处不承传其脉络,流淌其血液,展现其风骨,闪烁其性灵。

  一张古老的海港图

  凝眸一处,这是一张16世纪的海港图,它的绘制者是葡萄牙人赫尔哥德斯,时间定格在公元1513年。

  地图的左侧清晰的标注着Hinghoa(兴化)、Siaoc0(泉州)、Haimaned(厦门)、Changl0(长乐)等沿海的重要港口,地图的右侧则是祖国的宝岛台湾(欧洲人称其为福尔摩沙群岛),地图的下方一艘飘扬着蓝色和红色彩旗的外国商船,满载货物,乘风破浪地向福建沿海驶来……

  葡萄牙人为何要绘制福建沿海地图?他们的用意何在?

  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西方商船纷至沓来。当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后,便迫不及待地欲垄断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然而,葡萄牙不是朝贡国,广东官员不准其进入广州贸易。嘉靖元年(1522年),当葡萄牙人再次被广东当局武力驱逐后,转泊闽浙海域,参与环中国海域的走私贸易。

  一批珍贵的压舱木

  福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造船基地之一。

  元末明初,福建的造船技术已独步全国,北方的官员出使吕宋、印尼爪哇、印度等国,不就近于山东征调,而委由福建、两浙监司雇募客舟,即可看出福建海运确有过人之处。由于造船技术好,加上丰富的航海知识和罗盘之应用于航海,使得大量的民间商船得以漂洋过海,开展对外贸易。

  明代商船主要是驾乘双桅式,这种无动力的帆船必须与自然界做最大的配合,才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当时,东南沿海一带风浪巨大,常有商船倾覆于巨浪之中,尤其是台湾海峡,自北流南,不知源出何所,广约百里,湍流迅急,不知有多少人葬身海底,成了他乡孤魂。昔时,民间曾流传:十个船民出海“六死三留一回头”之说法,道出海上行船之危险,也道出明代海外贸易之艰辛。

  不过,汹涌的海浪并不能阻挠先人前进的步伐,一种新的船舱结构被发明出来,即在船舱底部设计一个大的隔舱,用以放置体量较大的木材和石料,以稳定船身,这种木材和石料在民间常被称为“压舱木”和“压舱石”。

  明代,一艘商船从兴化港湾出发时,船主会在船舱底部放置大量的惠安青石或泉州白石,一则稳定船身,二则运抵东南亚卖给当地百姓:而商船在起身返回福建之前,船主又会在当地购买大量的名贵木材,如紫檀和花梨等,一方面因其质地细密,分量最重,而成为稳定船只的压舱木,另一方面,紫檀和花梨作为中国稀缺的家具木材,运抵中国后又能在当地卖到好价钱,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明代中后期,随着“压舱木”和“压舱石”做法的普及,大量的青石和白石销往东南亚地区,以此同时,一批批珍贵紫檀木和花梨木也被源源不断地运回福建的沿海兴化、泉州和福州等地。

  一场家具的大变革

  天然的港口,上等的木材,出色的工匠,随之而来的将是一场家具的大变革。

  明代中期,“仙作”家具进入空前大发展时期,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古濑、枫亭、赖店和度尾等地兴起,各种新式家具应运而生,当时“仙作”家具按不同的用材和工艺可分为:(一)传统的漆饰家具(或叫彩绘漆家具);(二)新颖的硬木家具,出现了黄花梨、紫檀木、鸡翅木等硬木家具;(三)软木家具,以榉木、樟木、松木和杉木等为代表的古典家具也达到了高峰,在仙游、莆田、涵江和江口等地,至今遗存不少在设计水平和工艺技术两方面都不亚于硬木家具的明式“软木家具”;(四)竹藤、山柳制作的民间家具,由于此种家具较多在民间使用,传世珍宝不多。

  明式“仙作”不仅继承了中原和江浙的家具风格,而且又有新的发展,设计更为合理。

  首先是制作工具的先进。宋代发明了柜架锯,出现了刨子,但在当时并不十分普及。到了明代,冶金工业高度发展,给框架锯与刨子等工具的制作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先进的工具,使家具的制作更加精密化了。局部的构件如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

  一种清淡的生活方式

  “百般江湖不如锄头翻土。”

  “做官伴君如伴虎、不如买田建屋当地主。”

  这是清代流行于仙游民间的两句顺口溜,大致的意思是告诫老百姓要知足长乐,不要贪图荣华富贵,要过安安稳稳的田园生活……清代的仙游为何崇尚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生活?曾经叱咤官场的仙游人,为何选择告老还乡,过隐居的日子?这还应当从明末仙游名人郑纪说起。

  郑纪,字廷纲(1438~1513),仙游度尾人,历官三朝,曾任户部尚书等职,为扭转明中叶国家经济危机做出了一定贡献,被誉为明代“经济名臣”。明宪宗时期,郑纪任国子祭酒兼翰林庶吉士,见皇帝朱见深宠信宦臣,政治腐败,就呈上了一本“太平十策”的奏章,然而郑纪的忠言并未得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辞官返乡。明孝宗继位后,重新起用郑纪为经筵同考官,后又任南京左通政。明正德年问,郑纪被提拔为南京户部尚书,后又嘉赠为户部尚书、大司徒,他极力为朝廷聚赋敛财,但由于皇帝挥霍无度,终使明朝逐渐走向衰落。郑纪忠于职守,但也触犯了同僚宦臣的利益,受到不少的攻击和诽谤,不得不辞官隐退,告老还乡。

  明末,像郑纪这样为官清廉、尽忠职守却屡遭迫害的仙游人不算少数,这引起了仙游地区市民阶层对宦海生涯产生厌倦情绪。人们厌倦了官场,厌倦了朝廷,厌倦了株连九族的逃亡。那些曾被权贵玩弄于股掌之间,曾被贪婪打落得体无完肤,却还要追逐在名利之中,还要为奢侈的私欲开脱的凡夫俗子成为了唾骂的对象。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导致清代仙游地区的仕宦者寥寥无几。

  清三代之后,仙游人开始安于本分,或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或远离故土出洋经商。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以纲常道德为日用,以士农工为常业,并推及人,劝人为善,修之于家,行之于外;在文化品味方面,则崇尚清淡古朴的世俗生活。

  一种别样的家具风格

  木匠行里流行一句古老的谚语:“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若定主人意,出钱人主意。”意思是说,工匠必须尊重东家的喜好,在此前提下,施展自己的才华,才有钱赚。有的东家喜欢仿古,有的东家则追求出新,一时的风尚也会左右工匠的创作构思,也就影响了家具的风格演变。

  清代,仙游民间社会风尚的转变,使得人们对追求功名的宦海生活失去了兴趣,转而以平静清淡的世俗生活作为主流,提倡简约适中,崇尚高洁淡雅的审美情趣。

  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品味,“仙作”匠师对家具的造型和装饰风格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大致是在乾隆之后,“仙作”家具在造型艺术、用料、装饰及色彩方面则与广东、苏州和北京形成了迥异的风格。一方面,清代“仙作”家具延续了明式家具中精致古朴的的造型因素,虽然家具的局部装饰还是以“精微透雕”和“黄金彩绘”见长,但实用性已大大增强,家具的整体面貌转向世俗化的审美趋向,风格上则追求工艺巧妙、实用美观、清淡的艺术特色。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