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曾朴:在成都幸福画画

曾朴:在成都幸福画画

http://feicui168.com 2012-06-13 15:14:57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自“金沙讲坛报纸版”第133期推出“八零后”青年画董瑾后,不少文化界的“八零后”在读者的推介下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些在家长的宠爱和质疑下长大的一代,以他们实实在在的成就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也许他们还不够成熟,但他们以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构成了成都文化的一股不可忽略的新力量。为此“金沙讲坛报纸版”将开出一方天地,请他们尽情展示他们的激情与梦想。

  主持人语

  2010年在成都举办的首届新星星艺术节上,曾朴创作的由80件小画组成的《Heart》系列,形式新颖、技法出众,获最高奖项“新星星年度艺术大奖”。由此,以曾朴为代表的成都新生代艺术家开始走入公众视线,他们的创作有力地延续着四川作为全国艺术重镇的脉络。他们没有历史的沉重,又躲过了火爆艺术市场的诱惑,心态平稳,身姿轻盈,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中自由出入,这种对绘画性的回归趋势,著名画家何多苓认为,“不仅体现在年轻艺术家中,也在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

  本期嘉宾

  曾朴,成都新生代艺术家。1981年生于西昌。2004年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2007年毕业于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现居住和工作于成都。2009年起在上海、北京等地举办画展。2010年获“新星星艺术节”艺术场大奖。

  采访手记:

  2012年3月11日 成都

  曾朴的家,位于三圣花乡幸福梅林附近一个小区,七八百一个月能租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虽是无任何装修任何配套的清水房,可对于像曾朴这样毕业不久又立志于在职业艺术家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年轻人来说,能住下来,能放下画架,就是一切。曾朴说,这个小区已入住了几十户与他情况类似的年轻人,原来大家集中住在荷塘月色周围的农家乐,后来一是租金上涨,一是安全问题,就慢慢迁到了这里,平时大家还互相串门,其乐融融。最近曾朴听说一个艺术家在北京生活,再租个工作室,一个月的费用起码在一万块左右,这消息更让曾朴觉得,在成都当一个艺术家,谈不上艰难,甚至还有些幸福。

  敲响曾朴的房门,曾朴的女朋友、同为画家的吴江涛打开门,伴着浓烈的直钻鼻孔的油彩味儿,扑入眼帘的首先是她的画,显然小吴占据了面积最大的客厅做画室,客厅的一角,一张沙发一张茶几,自然就是会客区。我们寒暄了一小会儿,曾朴才从里间画室出来,裹着臃肿的、用摄影记者的话说“穿上去老了十岁”的羽绒服,上面不出意外地涂抹着星星点点的油彩,最精彩的,是顶着的那一头毫无形状的卷发,没等我开口,曾朴自己先解围:是不是有点认不出来了哇?语气里有些自嘲,那个样子,有些对不起大家的不好意思。

  我乐了。曾朴的老师何多苓说过这个学生如何不修边幅,“夏天光头,可省洗发剂,冬天长发,可省帽子。夏天一双塑料拖鞋,冬天一双人造毛拖鞋。”今年冬天,曾朴照样留起了可省帽子的长发,可为何要去烫成卷发,放在别人身上也许就是兴之所至改个造型什么的,放在曾朴身上,就一定有故事。一问,果然。原来曾朴和好友何千里都是何多苓的得意门生,两位视恩师为偶像,尤其何千里,羡慕老师那一头浓密洋气的卷发,早早把自己的头发烫卷了,效果非常好,大家的夸赞让何千里很得意,今年冬天就忍不住游说曾朴,说你也去烫吧,我们三个就一样了。好脾气的曾朴就这样进了理发店。出来的效果,说好听点,是让大家都认不出来了,更近一些的朋友则会语带怜悯地说:曾朴啊,你肯定是被整了哈。

  我相信何千里也是出于好心,而且他也一定很郁闷,好好的一个创意,活活地被这个“出门不是看画展,就是在去看画展的路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唯画画而已。不逛街,不知时装店为何物”(何多苓语)的师兄,整成了一场“灾难”。当然我也可以安慰一下何千里,那天为了配合拍照,曾朴用清水试图镇压旁逸四出的头发,前后不到一分钟,虽然效果甚微,总算为何千里的创意作出了贡献。我相信,这也是他愿意付出的最大限度的贡献了。

  曾朴愿意全身心付出的,只有画画一件事,愿意花出心思打理的,也只有画室一个地方,甚至只是画室里那块小小的画案,更甚至,是画案上那块小小的画板。曾朴是我见过的画家里画案最杂乱的,数目不详的一管管颜料和同样数目不详的大小画笔在画案上堆成小山,中间刨出一块领地放画布,只有这一块小小的面积,干净异常,洁白异常。

  80后成都艺术家生存状态的一个范本

  背景

  为什么成都能一茬儿一茬儿地出艺术家?成都有着怎样的艺术生态和艺术氛围?成都文化对年轻艺术家有着怎样的滋养?年轻艺术家在这里有着怎样的生存环境?艺术家如何看待和艺术机构、艺术市场的关系,处理好创作和内心的关系……

  曾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显然是“80后”成都艺术家生存状态的缩影和范本。

  四川艺术圈的“传帮带”传统

  曾朴本科毕业后考研究生,看到导师名字里有何多苓,他的第一个反应是:骗人的。读研后,曾朴感觉跟本科的教学路子差不多,就不爱去了,就自己在画室里画画,看书。曾朴很感谢当时的系主任、自己的研究生导师刘虹,他默许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有一天,班长打电话说,何多苓要看学生的画,曾朴没来上课,他要带何多苓过来。这是曾朴第一次见到何多苓。看完画后,何多苓要了曾朴的电话,之后就经常叫他出来吃饭,和另外的年轻艺术家一起看展览,办展览。曾朴发现,这个原以为是学校用来“骗人”的何多苓,上课最认真。

  有这样一个腕级人物这么耐心地带着年轻艺术家成长,曾朴不得不说自己幸运。曾朴说,在学校整天想的就是画幅这么大的问题,走向社会后就有生存问题,艺术机制和市场的问题。何老师及其他艺术家的帮助,让一个年轻人很快适应了从学生到艺术家的转变。成都虽是个内陆城市,但因为这些老师总是无私地把资源贡献出来,所以曾朴感觉他们得到的机会并不少。

  正因为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心,所以四川艺术圈给人的感觉,一代一代似乎不停有年轻艺术家接上来。“传帮带”,在四川艺术圈特别明显,曾朴说,老师也会收藏学生的作品,对学生是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当然,成都也能让人有比较平和的心态。曾朴听说北京的艺术家常有一些激烈的故事发生,所以理解为什么在成都画画的年轻人多:“成都当代绘画的脉络很清晰,还有就是生活成本,年轻人容易接受。”

  何多苓这些艺术家的心态也在影响着曾朴他们这一代。何多苓开玩笑说,我要是绷起,哪个跟我耍呢。刘虹也经常说,艺术家这个圈子是一个很小的群体,没有固定收入,很脆弱,所以要抱成团,互相减轻压力。曾朴说,成都的年轻艺术家经常一起玩,办展览,以抱团的方式出现。

  一旦放弃画,就真的回不来

  一个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大学生,都会面临是继续坚持走纯艺术家的道路忍受清贫,还是赶快找工作打工挣钱的痛苦挣扎,就算在成都这样生存成本相对比较低的城市,还是大部分人选择了放弃,曾朴说,以他对学校每年毕业生的了解,坚持到现在还在从事艺术创作的,不到十分之一。

  曾朴当年毕业后,没有丝毫犹豫就选择了这辈子做一个职业的艺术家。曾朴说,就是因为喜欢画画。至于很多人头痛的生存,曾朴也看得很简单,他说,现在这个社会,要解决基本的生活还是容易的,前几年还不能靠绘画生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来养活自己,比如画壁画,带课,高考培训班等。曾朴记得,有一个收藏家,是郭伟老师的同学,他说他当年也是画得很好的,就是没能像郭伟这样坚持,“郭伟当时好恼火哦,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先把钱挣了,这一挣,就永远回不来了。如果你喜欢画,就坚持,实在不行就出去拉一下三轮。”曾朴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真的回不来了,因为进入了另外的社会层面和生活的圈子。

  不学习,不进步,肯定不行

  从学校走向社会,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尤其旁观了2008年前后艺术市场从火爆到沉寂,经历参加第一届新星星艺术节获得大奖,曾朴对国内的艺术市场、艺术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新星星艺术节创立前,曾朴这样的年轻艺术家是很难在艺术市场找到空间的,画廊毕竟是一个盈利机构。不过画廊头上的光环也在2008年后破灭了。曾朴说,那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个工作室的画被抢光了,那个人又和哪个画廊签约了,金融危机一来,很多画廊倒闭了,合同也就不了了之。那时他们刚毕业,觉得和一个画廊签约了,好像这辈子都有依靠了。其实作为一个艺术家,怎能靠一个商业机构来决定自己。直到现在,曾朴也没签约任何的画廊,没有经纪人,只是会有一些展览、活动的合作。

  所以,曾朴很喜欢新星星艺术节这样的艺术活动,这个针对年轻艺术家的艺术平台,给了曾朴很大的信心上的提升,曾朴说,新星星艺术节让大众欣赏、了解、接受当代艺术,非常有意义,而不只是在画廊里,显得比较窄。

  曾朴获奖后,画价自然比以前有了提高,曾朴表示,这是一个诱惑,但这更多是机构的事情,从长远来看,也是对自己的认识,不认真画就画不好,画不好就完了,就这么简单。作为一个画家,还要往前走,这样才会有持续的关注,持续的喜欢。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不进步,不学习,肯定不行。

  对话:

  关于肖像绘画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是怎么有了画人物肖像画的想法呢?

  曾朴(以下简称曾):我中学时就对人物肖像很感兴趣。对人,对人类的处境感兴趣,也喜欢小说和历史,关心的还是人这个话题,所以画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年轻人,也只能画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觉的,通过自己的绘画来捕捉生活的瞬间所包含的不同感受,情感,意味。另一个考虑,就是想通过各种形象和作品,满足我对绘画的训练和喜爱,锤炼我绘画的语言。

  记:你画肖像又多以女性为主?

  曾:对,女性的神情更丰富更有内涵。

  记:你很喜欢读书,这对创作有影响?

  曾:肯定有影响,我画画不是那么阳刚(笑),喜欢看书,画画,不爱运动,其他娱乐也很少,能够安心酝酿情绪,投入到画里。绘画是很传统的,需要大量时间来训练的一门手艺,我们选择的趣味需要这个心态。

  记:想过以后增加一些硬朗的尝试吗?

  曾:有的人可能会对自己更有要求,能自我超越,我不行,我觉得能把自己梳理清楚就很不错了。

  记:我感觉到,你在思考着一种变化?

  曾:我在想咋个把这个画走得更深一点。应该还是以人物为主,但还不清晰,另外希望找到新的可以进入的点。绘画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是慢慢的变化。

  记:你从你喜欢的前辈,毛焰,何老师,他们的成长轨迹对你有没有什么启发?

  曾:他们两个算是在国内对我启发最大的了,从绘画角度来说,他们特别尊重绘画本身,也一直在追求,他们坚持自己的艺术观点、趣味,这些对我都很有启发。

  关于60,70,80

  记:你觉得你们这一代的绘画语言跟六七十年代的人有哪些区别?

  曾:80年代从表面看深沉的东西少一些,自我的东西多一些,毕竟这一代,网络、出版物、展览都比以前丰富,毕加索也到成都来展览了嘛,你看到的东西跟上一代不一样,呈现出的作品也肯定不一样。六七十年代的人阅读量和思考比我们强,80年代太读图了。六七十年代的人接受教育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刚好改革开放,当代艺术和现代思潮哗哗哗都进来。我们处在信息多元的时代,我们看到这些东西不是哗哗的,而是全部摊在这里,我们的反应要自由一点,轻松一点。有一次我跟比我年纪大的人聊,他们说那时候有段时间好像突然不会画了,因为那些东西进来后和传统有很大冲突,有点不知所措。对我来说,绘画是一体的,从古至今绘画只是一个背景,是我可以随意去观看,思考,随意取用的东西。

  阅读,观看,借鉴

  记:何老师说你,不是在看展览,就是在看展览的路上。

  曾:从小就这样,每个人性格不一样,培养自己的方式也不一样。

  记:你看展览,看油画也看中国古画?

  曾:嗯,现在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所有的艺术、绘画都是我们的一个背景,当代艺术家应该能在艺术史里随意进出和借鉴,不管是油画,抽象的,中国古典绘画,哪怕是印度的细密画也好,最后达到很高的点,我们都可以通过阅读,观看,最后借鉴。

  记:你对中国水墨画好像很有兴趣?

  曾:对,我们的教育基本是向西方学习,包括我大学毕业前,基本不看水墨画,大学毕业以后,反而看得多起来,毕竟生活在这个文化里。慢慢对我的画还是有影响。

  记:靳尚谊前阵还说,到了老年,好像更倾心中国水墨画,觉得油画是多么?嗦。

  曾:你看这次成都双年展,溪山清远,也是一个国家民族长期向西方学习,到了一定时候,发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还是可以回头去清理、借鉴,何老师的画,周春芽的画,毛焰的画,都有些这些痕迹。我觉得很世界的艺术其实是不存在的,美国、德国的当代艺术,深入了解,还是有所差别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生活在中国,是有必要去了解一下自己的文化。我倒是不赞成靳尚谊说的那句话(笑),都是可以参考适不适合自己的问题。

  记:我觉得你风格很稳定稳健。

  曾:大多数时候吧,有时候也急躁,画不好,就烦。我喜欢看NBA,高人会调整自己,比如科比,每场基本会得二十几分,也有只得几分的时候,一般球员可能大多数时候只得几分。肯定都有状态不好的时候。

  记:你所期望的最好的艺术状态是怎样的?为维持这个状态要做怎样的准备?

  曾:最好的状态一方面要有充足的时间,不被干扰,另一方面是心无杂念。市场的问题这些,一样不用心不行。我现在画的这个作品,本身尺寸非常小,我就尽量画得慢一点,有一次我去毛焰老师的工作室,看到他的画,给人的感觉就是怎么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呢。他说,如果不是这么长的时间的话,出来就不是这个味道了。所以毛焰老师的画可以反复玩味。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