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乱世赚钱,盛世爱品”。所谓“品”,自然是充满了文化韵味的艺术品。随着市场对“品”的需求,一个新兴的职业???古玩鉴定师终于浮出水面。之前市场上的古玩鉴定师为数其实不少,但因为水准良莠不齐,常给消费者带来损失。国家作出鉴定师必须持“上岗证”。鉴定估价师成为收藏界的难得人才。 3月22日,记者走访了省收藏家协会,协会主席吕齐告诉记者,古玩鉴定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里面包含了很多门类。首先,我国的文物鉴定培训市场人才缺乏。文物古玩艺术品的鉴定长期以来都是依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进行,造成目前我国的鉴定人才匮乏,甚至中青年方面开始出现断档的局面。善于从事鉴定的中青年鉴定家几乎断档。 现在,社会上独立的文物古玩中介鉴定机构凤毛麟角,独立于任何文物古玩经营机构的权威艺术品鉴定师极少,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于拍卖行、艺术品公司、古玩店的权威鉴定估价师更是缺乏。 2003年7月,国家确定了鉴定估价师的职业标准,要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据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人士介绍,成都曾在全省率先推出古玩市场就业资格管理制度。没有取得资格证的,将不能从事这个行业。但实际上目前成都取得资格的不多,仅几十人,而其中不乏“速成”培训的所谓专家。因此,更多的“淘宝者”依然沿用老办法,相信“老最”的眼力。 “老最”是个宝 “老最”是这个行道里对经验丰富,鉴定水平高者的尊称。也戏称为“老贼”。这些“老最”是一些有眼力、鉴定水平高但无文凭的收藏“高人”。这部分人是在多年古玩市场摸爬滚打拼出来的,实践经验丰富,如果加上理论上的自修提高,的确具有很独到的眼力和敏锐的眼光。这批人大都成为了省收藏家协会鉴定专家委员会成员。但他们中许多人都没取得鉴定师资格证,因为他们不需要以此营生,仅仅靠威望使然,被收藏界人士尊为鉴宝高人。这批人对“鉴定师”资格的不介入,也使独立鉴定师更难得。 人才速成不是办法 3月17日记者在送仙桥古玩市场遇见一书画收藏爱好者,他称成都目前古玩字画收藏日益兴盛,收藏队伍急剧扩大,至少有数万人之众,但是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精于此道,他们希望有权威的古玩字画鉴定机构和鉴定师来为其出谋划策。 去年上海、北京及成都率先举办鉴定师培训办,成都举办的培训班使20多名鉴定人员通过国家考试取得了“鉴定估价师”资格证书,成为有文凭的鉴定人才。 一位资深收藏家对此有他的看法,他说这些人手上“通过”多少宝,摸过多少真货,交过多少“学费”,自己心里清楚。火眼金睛是炼出来的,不是从理论上学出来的。因此既要有理论又要具备实践经验的的确不多。他提醒收藏爱好者,收藏行道鱼龙混杂,切忌轻信那些自称专家的“鉴定”。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目前四川大学考古系设有文物鉴定专业,但对普通人和一般爱好者来说,系统地进学校学习还不太可能,眼下便捷的途径就只有参加“古玩艺术品鉴定估价”培训。省收藏家协会也不定期地对会员进行培训,但目的不是培养专业鉴定师。 “短期培训只能练就一些基本功。”省收藏家协会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肖运先生告诉说,“古玩知识非常繁复,一名收藏者要通过学习、实践、认识、再认识的反复熏陶,才能达到一定的鉴定水平。要想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还需要去除急功近利心态,苦心钻研才能有所成就。要想吃鉴定这碗饭,是非常难的。” 已拿到初级鉴定估价师资格证书的朱大忠说,要加入这一行业,首先是要对古玩有浓厚的兴趣。要想把古玩搞懂就得花工夫,古玩这个东西,是越学越“厚实”,没有一股热情,没有一种精神,是很难学好的;其次要有好的记忆,看过的东西,要是你没有记住它的特点,否则等于是没有看。 朱大忠是在朋友的指点下进入古玩行的。初入行时,他看着什么都像宝贝,花钱买了一大堆“古玩”在家,但其真实价值到底值多少,他心里没底。去年他参加鉴定估价师培训,听老师说,学习陶瓷要从捡瓷片开始,朱大忠当即花数百元钱买了一些古陶瓷碎片,细细把玩后悟出了道理:这些古陶瓷如果是完整的器物,不要说拿到手把玩,就是想看一眼都难,但如果把这些碎瓷片看熟了、看懂了,再看到完整的器物,就绝对不会看走眼。“尽管只是初级,但我心里有底了。” 鉴定师职业难火起来 前不久,一位收藏爱好者拿着一件宝到成都专门的文物鉴定机构鉴定,鉴定费是按价值的10%收取,这一点就让他望而却步了。他说,还不如托人请“老最”看看。 据透露,鉴定师鉴定古玩真伪、确定价值,通常是按物品实际价值的比例收费,由此可见权威的鉴定师收入相当可观。此外,好的鉴定师凭借好眼力在古玩市场上“捡漏”的收入更是无法想象。 但成都收藏爱好者还不太信这个办法。一是收费高,二是暂时还没能建立起信誉。人们更看重鉴定师的经验而非文凭。 尽管国家规定要取得“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但收藏爱者说,不开鉴定铺子,就不存在“上岗证”。就目前的情形而言,独立的鉴定估价师还很难入市。 来源:四川日报 2005年04月0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