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需求如饥似渴的时候,却有几百万件文物、藏品躺在各地,几乎不为人知。 免费开放、展览出新、环境升级……当一批重要博物馆为了满足日益强烈的社会需求而谋求面向社会的时候,一座巨大的文物金矿却被埋没着,这就是全国100多所高校博物馆。据介绍,这些博物馆拥有藏品少则上万件,多则数十万件,其中不乏国家级珍品。但是,当社会文物收藏热情节节攀升,对历史、文物知识的需求不断高涨的时候,许多高校博物馆连最基本的公开开放都无法做到。 最近,复旦大学一个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的“博物苑”规划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此同时,近一两年来,国内各高校博物馆建设进入一个高潮,北京、广东等地高校纷纷改扩建博物馆。那么,在几百万、几千万的经费投入后,高校博物馆的展示教育功能有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呢?同样,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博物馆该如何面对社会呢?记者就此分别采访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一些高校博物馆。 埋在校园里的“宝藏” 你去过校园里的博物馆吗?你知道高校博物馆里都收藏什么吗?面对这样的问题,连一些文物收藏爱好者都面面相觑,可想而知高校博物馆对多数人来讲有多么陌生了。可实际上,高校博物馆里不仅有甲骨文、青铜器、陶瓷、书画、民族文物等传统收藏品,还有许多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独一无二的医药、地质等领域的专业藏品。从藏品数量上看,100多家高校博物馆拥有的藏品超过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吉林博物院、福建博物院的总和。称高校博物馆是一个埋在校园里的“宝藏”毫不为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物馆收藏中外艺术品近3万件,居于国内高等美术院校艺术品收藏的前列。1983年,在文化部组织的解放后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一次全国性书画鉴定、编目活动中,该院收藏的近1300件历代书画艺术品中有215件被选为精品。此外,该院还收藏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等中国著名现代画家的作品200多件。 中医作为我们国家的“国粹”之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里,不仅有丰富的中药材标本,还有陶瓷、铜器、字画碑帖等中医文物珍品。如其中一尊针灸铜人,是明代太医院以现藏在国家博物馆的真品为模子复制的。 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为华西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再过 9年它就100岁了,保守统计也有4万多件套藏品。其中全国惟一一套汉代画像砖曾被写进中小学教科书里,一些彝族宗教器物,现在彝族本民族都没有了,而一套花轿更是独一无二的,不但轿子是清代的实物,而且婚娶用的配套礼盒、饰物一应俱全。 目前陈列和存放在复旦大学博物馆里的高山族藏品,不仅在大陆的同类收藏中首屈一指,而且许多文物即使在台湾地区亦难以寻觅,成为稀世之珍。另外还有几百件商代甲骨文,在国内还鲜有人知。 中国博物馆学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认为,高校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拥有国内一流的专业藏品,但其新藏品征集却不够,藏品研究是高校博物馆的特长,但社会功能薄弱,高校博物馆真正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对如何打破自己的“围墙”走向社会还缺乏共识。 “养在深闺”是不是浪费 其实,在全国各个高校博物馆中,哪个博物馆都不乏“镇馆之宝”,但是长期以来,它们多数都不被社会公众所了解,养在深闺而鲜为人知,这是不是一种浪费呢?据了解,上海一所高校博物馆好不容易凑了100多万元建了个博物馆,让堆在库房里的文物能重见天日,但因资金问题布展的次数却很少,有些珍贵文物还是得长年累月地锁在库房里。中医药博物馆虽然挂着“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的牌子,但该馆自去年对社会开放以来,平均每天的参观人数还不到10人,教育基地的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博物馆有再多的“宝贝”也得有人来看才行,没人来参观或者只有校园内一小部分人参观,不但是对文物资源的一种浪费,也造成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有些高校博物馆对参观者的多少似乎并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参观量是社会博物馆追求的指标,而不应用它来衡量高校博物馆。对此,宋向光副馆长认为,观众量虽然不是主要指标,但如果高校博物馆来参观的人多,不仅可以更好地利用高校文物资源,还可以将高校博物馆的重要性和社会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从而征得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和投入。他觉得各校博物馆在不影响其科研、教学的前提下,应该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社会参观者。 由于展览空间小,面对着1万件藏品,尤其是最珍贵的明清石湾陶瓷,中大人类学博物馆的做法是暂时将所有的藏品装箱打包。藏品被仓储式堆放的情况目前在一些高校博物馆中还很普遍,博物馆也不是不愿意把好东西给参观者看,只是由于展览空间、配套设施有限,能够展出的文物往往只能占到馆藏量的很少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只能采取轮流展出的方法,但每一次换展又得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有条件的可能一两年换一次,而腾不出时间和精力的,藏品陈设就会常年不变,其他躺在库房里的文物,同观众的见面之日就遥遥无期了。复旦大学文博系高蒙河教授认为,高校博物馆展示教育功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关键是学校管理体制没有理顺。高校博物馆由学校来纵向管理,完全靠学校投资,学校每年拿出三五万的“养馆费”作为水电、工资等支出,而没有布展、藏品更新等业务经费。此外还有管理、服务等软件问题,高校博物馆中只有少数是专业馆长,大多是由考古文博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兼职,他们只能利用闲暇时间维持博物馆运行,能不影响其功能发挥吗? 对此,外界人士普遍认为,古代传承下来的陶瓷、书画、青铜器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收藏在高校博物馆还是社会博物馆,都应该让更多的人去领略它们的风采,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而养在深闺、闲置库房不应该是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对待自己文化遗产的方式。 如何破茧重生 据介绍,我国高校博物馆目前对社会开放的现状是参差不齐,多数博物馆藏品主题专一,学术色彩浓重,博物馆工作目的还是为了教学和科研,顺便对公众开放。现在虽然意识到了对社会开放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建成一个博物馆之后,教学者不太清楚如何管理、怎样发挥作用。对此,多数高校博物馆界人士认为,高校博物馆同社会博物馆在对社会开放的运作上应有所区别,比如开放时间、参观条件上,不过他们强调改变现状的关键还在于高校博物馆本身,而这远比 “破墙开馆”要复杂得多。 现在一些高校的生存压力也很大,教育经费也非常有限,没有资金,高校博物馆向社会开放也许只能是一句空话。据介绍,在英国有这样一个制度,对非政府资助的博物馆、重要收藏、特定收藏国家也可以给予资助。宋向光认为,国家应该设立项目性或专项资金补贴到高校博物馆,仅作为业务上的资助,而不涉及到日常管理。 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晓涛强调,对高校博物馆而言,自身观念要转变也很重要。过去一些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一直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高校博物馆也是社会服务的一部分,只有做好社会服务,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过时了,高校博物馆要有主动宣传自己的意识。 高校博物馆能不能吸引参观者,藏品好不好看非常重要。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主要收藏中国考古学的教学标本,内容虽然专业,但形式上却追求艺术化。比如展厅的色彩搭配、展品的陈列方式,都很有艺术格调,不会给参观者一种走进课堂的感觉。川大博物馆则通过藏品系列性来提高展示性,比如古纸系列、道教文化系列、民族服饰系列。通过成系列的实物展示,把历史折射到现在,让普通观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藏品所传递的信息。 随着同社会的接触不断加深,一些高校博物馆也发现了一些对外开放的“新点子”。复旦大学“博物苑”的设想,解决的是高校博物馆资源整合问题,博物苑辐射面大、效益广,是高校对外开放窗口的一种新方式。占地1万多平方米、展厅2500多平方米的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选择建在校门边,方便了社会人士参观,当地政府还要整合博物馆周边的文化资源,打造一个“文化旅游区”,既有利于高校博物馆走向社会,也可以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当然,其中有些尝试并不一定成功,如高校博物馆和地方政府共建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去年成都理工大学和成都市就开始商谈共建,但由于产权问题,至今还没有谈成。 让一直幽居校园中的博物馆迎接社会参观者,甚至还要走出校园,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现在高校博物馆自己走出去的意识还不强,那么,当务之急就是想办法把外面的人请进来,其实这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难,瓷器收藏者王先生在参观了一所高校博物馆后就感叹,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来源:中国商报 2005年04月0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