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余生的出土文物中不时闪现强秦2500多年前的耀眼光辉,刻有珍贵铭文的石磬最终为找到大墓主人点亮了谜底。
“黄肠题凑”之内,那些盗洞带来的恶梦终于如期而至。历经汉、唐、宋三代的大肆盗掘,大件铜器早被洗劫一空,椁室中装殓秦公的棺具也遭到严重破坏,墓主人的情况已无法确知。然而经过不懈地探索与发掘,大墓中还是有金、铁、陶、玉、漆器、纺织品及石磬等3500余件文物出土。随着清理研究工作的进展,大墓之中不时闪现出秦国成长时代不为今人所知的秘密。
相比于映衬秦公当年奢华生活的精美黄金饰物,考古学者更重视那20多件看似不起眼的铁制农具和工具,它们大多出自殉葬奴隶尸骨旁或夯土中。经过鉴定,这些铁器大多为铸铁,退火脱碳技术很高,既锋利又有韧性。铁器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过去普遍认为铁制工具在汉代才大规模使用,而这个先秦墓葬中出土的铸铁铲等铁制工具,使我国已知使用铁器的时代提前了数百年。
发掘出的玉器数量很多,有符节、埋玉、葬玉、佩玉等几大类。在椁盖正中的朱砂面上曾经放置着一双石鞋底,可能是符节之器,象征周天子授予诸侯的征伐权利。然而就这个大墓和它的发掘者而言,价值最著者却是用于宫廷乐队的石謦。因为大墓中出土的34件石謦及其残块(最大的长约1米)上,共刻有180多个大篆文字,最多的一件就有27字,这是我国时代最早的石磬铭文。那个让所有人望眼欲穿的谜底,就指望着它们了。
从秦公一号大墓发现伊始,到发掘告一段落后,始终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悬而未决,那就是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谁?在劫后余生的文物中上下求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考古工作者终于在石磬上残留的文字中看到了希望??“天子偃喜,龚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鼎”这十六个字为人们带来期盼了10年之久的答案。这些铭文的大意是:天子举行宴飨,作磬者是共公、桓公的嗣子;因高阳氏(五帝中的颛顼,秦人之祖先)在天有灵,国内才四方升平。据此推测,墓主人应该是秦共公、秦桓公的继承人??秦景公。
秦景公(公元前577年~前537年)名嬴石,乃秦桓公的长子、秦穆公四世孙、秦立国后第13代国君、在雍城享国的第8位秦公。他统治秦国长达40年之久,是秦国都雍城期间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也是有一位有作为的秦君。景公在位期间继承了穆公、桓公的执政方略,坚持东进,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并在与晋国及其盟国的多次交战中屡次取胜,使得秦国继续日渐强盛。这个宏伟的陵墓不仅见证了秦国当时的强大国力,也说明了秦景公在秦国历史上的昭著地位。大墓内“黄肠题凑”的僭越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政治和军事基础之上的,而东周王室的江河日下也在另一侧面不言自明。
1986年的考古发掘结束后,秦公一号大墓的墓室用沙土回填保护起来,巨大的墓坑任由风吹雨淋,杂草丛生。昔日军人持枪站岗、考古队员抡锹挥汗的火热场面,就如同2500多年前修建此墓时同样热火朝天的往事一样,似梦幻般飘散。
尽管如此,国内外依然不断有人慕名而来,感受那已经空空如也、却仍旧令人“惴惴其栗”的巨大墓穴。又10年的光阴转眼即逝,南指挥村的村民们终究不甘于祖先荣光的寥落,集中起与他们收入毫不相称的巨资,修筑起围墙门楼,复原了墓葬棺椁及164个殉葬箱匣,根据史料和相关考古发现模拟出地下宫殿和陪葬器物……3年的准备之后,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在2000年隆重开馆。这是全国首家由农民创办的博物馆。
去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这家惨淡经营却敬业依旧的民营博物馆合作,开始对秦公一号大墓的陪葬车马坑进行发掘,这也是雍城秦公陵园中第一座发掘的车马坑。钻探资料表明,这座凸字形车马坑规模宏大,陪葬的均为真车真马,估计约有40辆车,有些车两马驾驭,有些车四马驾驭。然而目前由于资金限制,保护大棚无法修建,探古的忧思再度淹没于现实的困境之中。
来源:DEEP-中国科学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