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古玉新闻

> 清代玉器琢薄之技

清代玉器琢薄之技

http://feicui168.com 2008-02-07 11:10:31
   (收藏拍卖导报2005年11月3日报道)3月10日贵报第10版刊登了高学训《中外对比说古玉》一文。文中提到以琢薄工艺著名的痕都斯坦玉器,同时也肯定了我国古代苏州玉工的琢薄能力,只是由于避免优质玉材的耗损过大,故不提倡薄胎之工罢了。

    笔者收藏的一对小型玉碗,不但可以证实清代的苏州玉工掌握了琢薄玉技的可靠性,而且是早在远古时代我国的玉工就有非凡的琢薄技能。如图所示玉碗,口径8厘米,高约3厘米,壁厚仅1毫米上下,薄得很是令人赞叹。

    此碗受黑漆古沁,沁迹离散、自然、入骨悬浮,年代特征明显,纹饰古朴,但两碗不同。古玉受黑漆古沁,必具备最起码的两个条件:第一,必有特殊的物质参与化学反应,学术界传统观点是金属汞或是其化合物,但近年有人对参与物质的定性提出不同想法,而不管观点可能有何分歧,必有某一特殊参与物质,这一点毋庸置疑。第二,要经历漫长的演变岁月,迄今为止,在可阅知的各类著录、图鉴等资料看,还没有汉代以后的古玉黑漆古沁的物例可鉴。

    此碗透明度极佳,笔者暂不知其玉材的准确名称,姑且称其为“玻璃玉”。这种玉在硬至翡翠艺术品中有“水头”一说,最佳的称为“玻璃种”。但在软玉中,一直是“混沌地”的羊脂玉及和田籽料白玉独占鳌头,其实“玻璃玉”中的优秀者,品质也是超凡的。但愿玉藏界及早关注为上策。
 
                      来源:中国商报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