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葬发掘现场。
出土的彩陶。
出土的彩陶。记者谢伟王平摄
(记者呼延思正 赵辉)近日,考古工作者在长安区黄良镇一建筑工地发掘清理了一些约2000多年前的古墓葬,墓中出土的随葬物品呈现了一些难解之谜。
省考古所在长安区黄良镇石佛寺村附近的一处大型建筑工地进行配合基建清理发掘,初步勘探确定该地域地下有40余座古墓。经过近日的发掘,已清理了其中的5座古墓。这些墓葬均为竖穴土洞式小型墓,其葬具有木棺而无外椁,可断定为平民墓葬。目前出土的随葬物品铜器有铜镜、半两钱、小铜铃等,陶器有陶璧、鼎、釜、盒、盆、豆、熏炉、灶等物,玉器有少量的玉琮,还有个别铁削类铁器。考古人员根据其葬式及出土物等判断这些墓葬的年代应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之间。
陶器中有两件陶质璧较为奇特,一件完整、一件破碎残断,直径均约25厘米,其造型和考古中常见的玉璧很为相似,正面环边有凸起的乳钉纹,边沿有环状修饰,经千百年埋藏呈现深浅相晕的土黄色,乍看极似玉器的沁色,但细细观察只不过是土胎窑烧的陶制品。据考古人员介绍,玉璧本是礼器,古人放置墓中多作辟邪和防尸腐用,也有将玉璧打碎放置死者身上的行为,总之除辟除邪秽外还有希祈灵魂得到升天的象征,但一般多是有等级身份者才可使用。这些墓葬等级肯定是平民,但为追求阴间的地位高升而用陶器“假冒”玉器,为死者加重礼遇。同样道理,墓中随葬的鼎、盒、豆等配套组合是战国时期典型的贵族葬仪组合,此墓主以陶器替代青铜礼器组合随葬,也显示了其追求在冥间享受贵族身份待遇的丧葬风气。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墓葬出土的陶鼎、陶盒有的十分完整无损,表面有红、黄、白、青诸色描绘的曲线图案,色彩极为鲜艳美丽。尤为出奇的是,在一件陶鼎盖的背面,有灰白色颜料书写似为“吴十三”的3个汉字,其书法信笔随意,类似后代的行楷模样。但结合墓葬的时代看,当时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字体,这其中的奥妙不知作何解释。墓葬中还出土了5个直径约5厘米的陶质球状物件,中有透穿的小圆孔,表面有彩色颜料描绘的花纹。这些物件是什么名称、有什么作用,考古人员一时未能做出详尽确切的答案。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