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辽宁民间收藏东北玉石器展”中,11尊石人头像引起人们极大兴趣,更引来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5月22日,该展览举办单位“辽宁红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鲁波先生,向记者透露了该研究会多年研究的惊人成果:传说中的“五帝”,就曾经在辽西生活!
“红山文化”惊世人
据鲁波介绍,1906年,一名日本学者在西拉木伦河、英金河、老哈河等地考古,在赤峰红山后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60余处,1914年,他发表了《东蒙的原始居民》一文;1922年,两名法国学者来到西辽河地区进行调查,并在赤峰红山前一带古代遗址进行发掘;1930年,我国学者梁思永也曾对西辽河流域古文化遗迹进行调查,并著有《热河查不干庙林西双井赤峰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一文,对该区域古文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
1935年,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在滨田耕作主持下,发掘了赤峰红山后古文化遗址,并出版了《赤峰红山后》一书,初步把西辽河地区古文化遗存概括为“赤峰第一期文化”和“赤峰第二期文化”。1954年,我国著名学者尹达先生,把在赤峰红山后发现的以彩陶和细石器伴生为特点的新石器文化遗存,第一次命名为“红山文化”。
日月龙蛇辨“五帝”
鲁波介绍说,这次展出的200余件展品,都是红山文化研究会会员多年收藏的藏品。其中,来自“三江口”的11尊“人面蛇身”女娲、轩辕、颛顼等石神像,引起广大观众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从云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看了这个展览很震惊。这批展品和红山文化有很大关系,也有很大不同。即辽宁学者、专家和收藏家们提出了新的命题‘三江口文化’。”
他面对11尊神像中的“颛顼”石人像说:“这尊神像无论从造型到做工,都给了我们对古代文明的一种新感觉。古人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形象结合为一个类似于人头的造型,辽宁收藏家称其为‘五帝’形象,我觉得有一定道理。这一造型不仅表现了蛇、龙形象,还有上部太阳、下部月亮的标志,有对自然日、
月的崇拜,也有对祖先蛇、龙联体的崇拜,并与人类繁衍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祖先从原始走向文明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汪遵国先生观后说道:“这么多玉石神像,应该和‘五帝’活动场所联系起来,一方面说明古代传说是有依据的,另一方面为历史资料提供了实物佐证。”
《山海经》记载“五帝”
据介绍,中国古代巨著《山海经》、《禹贡》等历史文献中,记载了“五帝”时期轩辕、颛顼、帝喾、尧、舜等主要帝王的聚落、活动中心地理位置。
辽宁红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对传说中的女娲、西王母、凤凰等神话人物、动物,通过考古、收藏,结合文献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山海经》中“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的记载,应为轩辕、颛顼、女娲等主要帝王的描绘;通过对“三江口”的考察,他发现并确认了轩辕、颛顼、女娲在东北地区活动的实物,因为这11尊石人头像,都具备“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特点。“五帝”生活在辽西
据辽宁红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介绍,根据辽西古文化考古成果,考古专家苏秉琦先生把中国文明起源的过程,概括为“古文化???古城???古国”:“古文化”指原始文化;“古城”指城乡最初分化意义上的城和镇;“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早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西辽河地区已经开始了氏族向国家的转变;距今约5000年前,红山文化便率先跨入了“古国”阶段。
童明康在《进一步探讨中国文明起源???苏秉琪关于辽西考古新发现的谈话》中写道:北方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过去我们对北方的认识太少了,对北方地区的重要性认识得太不够了。我们现在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我国的考古工作大大地进了一步。
苏秉琪先生在《论西辽河古文化》中认为:如果说,整个中国文明发展史是一部交响曲,辽西的古文明则是它的序曲,比中原要早约1000年。传说中的“五帝”早期活动,大约就在这里。钟灵毓秀“三江口”
据辽宁红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介绍,11尊石人头像藏品,均来自西辽河中下游的“三江口”地带。当地地处西辽河、东辽河、招苏台河汇合处。西辽河是辽河的正源,其上游为两条水源:发祥于内蒙克什克腾旗境内的西拉木伦河;发祥于河北平泉光头山的老哈河。西辽河主要支流,北有查干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黑哈尔河、新开河;南有教来河等。
考古专家郭大顺先生、考古研究员傅仁义先生,曾两次与红山文化研究会考察组一道,去辽、吉、蒙交界的“三江口”地区田野考察,发现内蒙库伦、科左后旗等地,都有丰富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他们相信,“三江口”地区,将来定会成为新石器文化考古胜地。本报高级记者邱宏
(照片由辽宁红山文化研究会提供)
来源:沈阳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