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诸侯争雄,列国并起的大舞台,人们摆脱传统礼制的束缚,文化面貌上呈现百家争鸣之局面。以洛阳东周王城为中心的晋与三晋、卫、宋、郑的中原周文化圈,侧身周楚间的申、吕、黄、江、樊、邓、曾等汉淮间诸小国,以及一直致力于北上中原的楚国文化,都在中原留下了他们深深的历史印迹。周人尚玉的方式与商人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周人更注重于将玉之贞洁无瑕之质比附君子之美德,玉器成为美好事物与人格的参照物。“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玉佩不仅以约束行止,谐和体貌,也是君子人格的象征。在《诗经》中留下了大量对美玉的描述。玉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其自然属性。成为上古服饰一道亮丽美景。洛阳东周王室用玉,代表这一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成就,但因历代失于盗,位于洛阳金村王陵所出玉器多流落国外,现收藏在美国弗利尔博物馆出于金村的舞人组合玉佩、全长42厘米,以金链贯穿璜、管、冲牙和玉舞女,一对舞女短发覆额、两鬓有盛?,衣长曳地,博带,相对扬袂而舞,佩饰中双首龙形为冲,末端垂以龙形双璜,此佩可挂于颈部垂于胸前。郭沫若先生曾对此作过考释。洛阳在数十年的考古发现的两周墓葬中,佩玉占了很大数量,不乏有精品和典型的组合出土。其中洛阳中州路1955年发掘的260座东周墓葬,有一半以上墓中随葬各种质地和色彩的玉石器,不少墓主的胸腹部都有一组或两组佩玉,说明东周时期王城贵族中佩玉之风行情况。
以玉覆面作为一种周文化的特殊殓葬礼仪,洛阳中州路和近年所出的东周墓群中继续使用和完善,洛阳中州路发掘的二百多座东周贵族墓中,以玉石片覆面和殓葬的达34例,近年出土的洛阳西工区M7602、洛阳机车厂战国墓中以以及豫北的山彪?M1,河南??褚丘、?固M1等多处东周墓葬中都有玉覆面出土。
汉淮间诸多春秋玉器,是中原与南方夷夏之交的结晶。南阳春秋中期楚灭申后的“申公彭宇”墓所出玉器的类别和风格,其中玉扁长条形饰和玉牌形饰与春秋中期的楚川下寺楚墓玉器在造型、纹饰一样,而属于肖生玉的玉鸟、圆雕玉虎、玉鸳鸯造型和项饰等则接近中原东周王城和虢国墓地中所出玉器。说明作为中原诸侯属地的申,在楚风浸润中所保持的中原风格。
桐柏月河春秋墓当为公元前538年楚灭养国之前的养国国君墓葬。在此墓中出土的大量玉器中,有几个突出的现象:一是柄形饰和条状饰数量多,且以浅浮雕的龙纹、卷云纹为主体,在凹处填以束丝状的阴刻线,龙纹趋于增多态势;二是虎佩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兼有楚式虎的拱背卷尾与中原虎的直身卧行式;三是江南吴越玉器因素也可见到,如带齿环?器形。
信阳黄国作为淮河流域最初与楚抗衡的小国,在前648年被楚所灭。1983年黄国故城西南信阳光山县宝相寺发现春秋早期偏晚的“黄君孟”夫妇合葬墓。出土玉器185件,类别有片状的环、璧、璜、块、虎、蚕、鱼、鸳鸯、和圆雕的兽头、人头,其琢玉传统渊源极深,既有中原商周文化的余绪,同时也有江汉南国玉器的遗踪。
固始侯古堆大墓,据考是宋景公之妹吴太子夫人,其墓中出土数十件玉器,多款双首龙形璜中,兼有勾彻双阴线的兽面纹、云雷纹装饰和浮雕隐起的卷云纹二种手法,而鸭首形的玉带钩和玉人,带来了吴楚文化的信息。
淅川楚国贵族墓地,从春秋中期到晚期,延续140年左右。这正是楚文化形成和走向鼎盛的时期。这里出土的玉佩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虎形佩、卷云纹的玉牌饰、虎首玉?作为组合佩的主要构件。在出土佩玉最多的下寺M1、M2、M3、M8等墓中,都是以成对的玉虎、玉璜、多件偶数的玉牌饰和玉?间以玉管、珠组合而成。出于
淅川下寺M1的大型兽面玉牌,是组合玉佩的主件。浅浮雕的兽面纹位玉牌正中下部,两侧上下对称各有一组龙纹,四周的牙脊实际上是两侧龙首的口舌、鼻、目、角的轮廓,细部填以臻密的束丝纹和麟纹,虽有左上部一组龙纹未完成,但仍不失为一件绝世精品。
豫北辉县琉璃阁春秋墓地、固围战国墓群与汲县山彪镇墓地出土了大量玉器精品,琉璃阁春秋墓地规格较高的墓甲、墓乙、墓60、75、55、墓1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墓60的一套组玉佩,出土时可见其放置层次和组合形式,为浮雕的云纹璜位于组合佩的上部,环璧类居中,为佩之主体。而冲牙、长管、流苏类垂于下,在行走游动中可以发出锵鸣之声,这与《礼记》言君子“行则鸣佩玉”之记载相符。
辉县固围村战国墓出土的一件大玉璜就是由七块标准的和阗美玉和两个鎏金铜兽面组成,色白而细腻,光泽晶莹,中部五玉内心穿空以铜片缀连,两端兽首衔透雕椭形玉,其琢工剔透玲珑,因被誉为“玉器冠冕”。
楚国玉佩实用的突出例了是出土于战国早期的信阳长台关楚墓的10件绘彩木俑,这些侍女俑身穿交领右衽直裾袍,宽袖束口,腰悬以玉璜为主体的珠、璧、环和彩绶组合的玉佩,气度不凡。这使我们可以想象到《诗经、郑风、有女同车》中的诗句“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春秋晚期到战国,中原墓葬中出现龙的形透雕佩,以曲身回首和双首的S形为主,蜷曲飞动的轮廓,镂空技法与浮雕的起伏面,结合精细的线条刻划,选料考究而碾锋锐利。这种蜷身飞动的透雕龙佩作为珩形饰,往往下缀两三组玉串饰。信阳楚墓、叶县旧县1号墓推及中原战国墓,都有透雕龙形佩出土,至淮阳平粮台楚墓,龙形佩已经成为组合玉佩的主件,淮阳平粮台M16内棺的人架上,有10个龙形佩,间以玉管。龙形饰已经取代了其他类别的玉饰成为组玉佩主体。随着人们治玉水平的提高和对龙形神物审美意识的深化,战国龙形佩所具有的蜿转飞动之美,超越以往任何时代而成为战国佩玉中的极品。
河南出土的春秋玉器,在西周玉器的勾彻法的基础上发展为浅浮雕的隐起和平凸,繁缛的龙纹、螭纹和卷云纹相互勾联,上下交错,左右呼应,细部不留余地的填以网纹、束丝纹和麟纹,给人丰满多变的视觉效果。而战国玉佩又进一步的发展,以精湛的工艺技术和装饰手法的多样性,阴线刻与隐起、平凸和镂空等琢法穿插运用,且挺拔流畅,遒劲利落的线条和谷纹、螭纹、涡纹等碾琢工艺结合,构成婉转飞动的造型和缛密精致的纹饰。与之同时,玉与金、银、铜等不同材料金属相嵌合工艺出神入化。这一切都带来了中国古代制玉工艺继殷商以来新的高峰。
汉室尚玉之甚,痴于对玉的迷信。以期保护死者不朽的丧葬用玉明显增多。玉衣、玉九窍塞、玉含、握玉等,是汉代王公贵族特有之葬具。玉衣的使用根据等级不同,有金镂、银镂、铜镂、丝镂之分。另外,乞求神灵保佑、跋除不祥的辟邪用玉大量出现,如玉刚卯、玉翁仲等。在汉代常见的玉佩还有称为?的心形玉佩和线条流转婀娜“翘袖折腰”的舞人佩。贵族佩剑,常以剑首、?、彘、?四种玉装饰,称为玉具剑。
汉皇室装饰玉虽呈衰落的趋势,但其装饰线条一如汉代壁画与画像石刻,细腻而婉转飞扬,,充满生命的律动感觉。游丝毛雕的技巧显示出工匠蕴含的内功丰厚。而这一时期的玉器纹饰多勾云纹,粗细阴阳,勾连多变。而玉翁仲、玉蝉的刀法简洁,廖廖几刀,神韵尽出,因有“汉八刀”之称。出土于河南商邱永城硭砀山梁王陵的一批玉器,有玉璧、玉?形佩、玉舞人佩、玉戈、玉剑饰等,多以和阗白玉为料,玉质晶莹,作工精良。玉舞人佩一对,相向扬袂折腰,舞姿婀娜。白玉?形佩,其微凹的表面上,细如毫发的阴线刻流转劲健,丝断神续。是继东周游丝刻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永城僖山汉墓所出金缕玉衣,是由2008个玉片,用金丝缀合而成。按人体部位分别为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玉衣为上古贵族的敛葬服饰,始于战国末期而盛于两汉,根据身份与等级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同时出于梁王陵墓中,
六朝以降,逮至隋唐,中原治玉传统渐次衰微,后代墓中,络绎见琢玉精品,但远不能与秦汉以前中原墓葬的大宗用玉传统相比,而如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的直壁筒形高足白玉杯,高13厘米,光洁玉润的碾琢和富丽华美的神韵透出玉质之美可谓无价之宝。唐偃师杏园墓出土的滑石龙纹狮纽熏炉,开后代玉器熏炉和狮纽装饰之先。
河南出土的古代玉器,特别是上古三代的玉器,是中国玉文化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中不少属于承前启后的绝世之品。中原三代玉器与青铜器一样,是一个时代物质和精神象征。从玉器的发展、传播的态势,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华民族在中原的三代中心,是在史前周边四夷文化的向中部汇聚中成形的,中原的华夏文化的发展,是在接受周边异质文化同时,优化和更新自身,并不断地向四边辐射,在汇聚和发散的双向运动中,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了统一和成熟,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来 源:河南博物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