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图三
在明清玉器皿中,玉杯是最富有特色的品种之一。虽然历代都有玉杯的生产,但风格特色各代不同。明清玉杯不仅作工讲究,而且形式多样,双耳杯、桃杯、葵式杯、人物杯等各具特色,风格灵秀雅丽。如双耳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先秦至汉代就已盛行,当时多用于漆器,名“耳杯”。至明清时,双耳玉杯相当流行,形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耳”上(即把手),动物、人物、植物和几何形题材的耳杯设计。图一为明代的“双螭耳杯”,两侧各镂雕一螭为装饰,螭属龙族,是神话动物,早在先秦时期便已被广泛使用于青铜器、玉器的装饰,所不同的是以往的螭的造型和在装饰构成方面一般都比较庄重而神秘,而这一对螭把手却显的生动可爱,四足紧贴背壁,口衔杯沿作攀爬之状,表现出了一种轻松灵动的情趣;而清代的这件“双童耳杯”(图二)则以对称的两童子形象为杯耳,别有一番情趣。童子双手抓住杯沿,脚踩祥云。以上两件玉杯的碾琢工艺都相当精致,玉质温润。以花果为题材的玉杯造型更富艺术性,如明晚期作品“青玉桃式杯”(图三),桃形的杯体一侧置一透雕桃枝叶把手,枝叶与杯体自然衔接,翻转覆侧的叶片处理得栩栩如生,体现了五工较高的再现自然的能力。该杯的口沿下刻有小诗一首:“君颜如桃,挹而饮之,似盛甘醪,断瑕甚壁。”可以看出,将玉杯制成桃形不仅美观而且富有吉意。再如“青玉镂空葵式杯”(图四),杯如葵花,镂雕枝叶缠绕杯外壁至口沿,并留出一处空隙,以便于使用,反映出玉工独特的匠心和对画意的追求。
“大禹治水”山子
图四
中国的视觉艺术发展到明清时期,绘画和书法已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从宫廷贵族到文人雅士无不以能书善画为荣,这样的时代风尚使得其它的视觉艺术门类也都受其影响,诸如竹木牙雕器、建筑装饰等都喜好采用类似书画中常用的山水、花鸟或人物题材,构图和刀法等都受到书画的影响。玉器艺术也是如此。明清时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为题材的玉器颇为流行,玉工们娴熟地运用传统琢玉工艺,在艺术的效果上追求笔趣画意,并能够明显地看出碾工所受不同画风影响的痕迹。如明代的人物山水题材的玉器装饰就有浙派和吴派风格之不同特征;清代则受画院风格的影响,强调毛笔的皴法效果,碾琢不仅要求细致精微,而且要能反映出绘画的神韵,这就使得传统的碾玉技术得到了新的开拓。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大禹治水图”大型玉雕(图五)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件高达224公分的玉雕作品的玉料取自新疆和阗,据记载是花了大量的人力历十年而完成的,该作品现仍置于紫禁城乐寿堂内,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玉器。这件玉山子上所表现的图景是以宋人的画轴为稿本的,故而整件作品流露着宋人的笔墨情韵。
在这件呈青色的巨型玉雕上,崇山峻岭参差交叠,时有山泉潺潺、瀑布飞流,古木遍布、云气缭绕,蔚为壮观。它虽然是以绘画作品为范本雕成,但较之绘画它又有其自身的长处,如天然的材质和立体的圆雕效果都使其更具真实感;在山道峭壁之间,到处都有成群结队的民工正在开山导石,一派忙碌景象,有的抡锤凿石,有的用杠杆原理制成的简单机械提石打桩,令观者仿佛能听到石工们有节奏的锤打声和有力的号子声。人物形象的雕刻十分生动细致。
仿古玉器
中国人历来好古,感慨现实现象时会叹“人心不古”,画画要有古意,陈设把玩也喜好古器,故而在工艺美术领域,仿制古器之造型或装饰的习惯由来已久,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仿古之风弥甚,虽说大多数仿古之器难逮古器之神韵,毕竟时代不同了,但也不乏制作精良,形貌酷似之作。明清时仿古玉器的生产也达到了历史的颠峰,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当时审美趣味的好尚外,与琢玉工艺技术的进步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仿古玉器的制作需要特殊的技术,不仅要造型、纹饰相似,还要通过特殊的手段将其做旧,如做出残痕、人工浸色等。如图六“玉兽面纹盖炉”是清乾隆年间的仿古玉器作品,一望便知,其造型、纹饰都是仿商周时代的青铜簋。由于所用玉料为新疆产的碧玉,呈深绿色并夹杂有黑色斑点,所以其色彩也与青铜器十分接近,再加上高超的琢磨和雕刻技艺,使这件作品与古器非常肖似。
图六
另外,明清时期的玉雕摆件也是数量丰富,且有不少精彩之作。如肖生玉雕中有牛、马、羊、犬、鹿、鸡、鸭、鹤、鹌鹑、鹊、雀以及龙、凤、辟邪、神仙人物等,雕琢工整细致,精细者对鸟羽的细节都碾琢的一丝不苟,造型也倾向于典雅生动,富有情趣。如清中期的一件“玉双童洗象”(图七),采用了圆雕的形式琢一立象正回首呼应着其背上的两个童子,两童子一个站在象背,一个趴于大象的臀部,正忙碌着为大象冲水刷洗。形象生动可爱,充满生活的情趣。明清时,诸如大象、鱼、桃等题材相当多见,这是由于这个时期正是我国吉祥题材定型的时期,从宫廷到民间,吉祥艺术普遍流行。这件作品也带有吉祥的含义:象表示吉祥之象,常见的装饰主题如“太平有象”、“万象更新”等,直至现在,中国人仍视大象为瑞兽。
明清时代的玉器品类很多,形式也非常丰富,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只要我们稍微意一下我们身边的现状,就不难发现明清的余波随处可见。
来 源:艺海拾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