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5000多年齐家文化代表作玉图符大璧、已经失传的西周游丝毛雕玉戈、造型古朴的战国玉卷体龙……首届中国民间古玉展昨在中华世纪坛拉开帷幕,313件(套)民间收藏古玉让人大开眼界
“懂得古玉就懂得中国人,就懂得中国文化,因为玉的文化就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玉的故事就是十几亿人的故事。”台湾玉器专家徐正伦说。
温润的质感,古朴的造型,厚重的历史,有多少玉,就有多少故事。昨天,由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筹备举办的首届中国民间古玉展亮相世纪坛,民间收藏高人用他们的珍品古玉,诉说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每块玉都是“石头记”
古玉能传神。每一块玉的由来都是一个个的故事,从玉的质地、造型到工艺,都折射着当时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每块玉都是一部"石头记",记录着一段段的历史,玉的历史就是中华历史的缩影。”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长侯彦成说。
展厅入口的一块圆形玉璧成为了展览的重头戏。通体碧绿,直径达到51厘米,上面浮雕(又称阳刻??编者注)一群人物。左边的两个人头上长角,形状似鹿,右边两个人形似牛,靠近中间的两人单手共同举着一个小孩,形似猴。按照专家的解释,一边是崇拜鹿的部落,一边是崇拜牛的部落,中间孕育着一个猴童,代表着两个部落的融合。
一位前来参观的考古学专家摘掉厚厚的老花镜,几乎是趴在玻璃罩前仔细鉴赏,口里还念念有词:“好东西啊,官方都没有这么精美的齐家文化作品。”
据介绍,这件玉器是距今5000至3500年位于陕西、甘肃境内的齐家文化代表作。按照《周礼◎大宗伯》中所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下四方,以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古代玉璧是用来祭祀天神,是最神圣的器具。这件寓示和平的玉璧,充分代表了当时文化的包容性。流畅的单线条勾勒了5个人物,圆润不失苍劲,仿佛一幅抽象的写生画。
黄金有价玉无价
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
其实,这句话的含义并非字面表述的那么简单。“黄金的价格是一种物质表现,一两黄金能换多少白银,能换多少大米,历朝历代都有明确的记载。可玉就不一样了。”侯彦成说。
花之梅,木之竹,石之玉。古人用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物种表达着一种超越物种本身的文化寄托。自然规律决定了花草树木春生秋死,只有玉可以恒久保持。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往往代表着高尚、质朴。所谓“君子如玉”。
玉器的历史几乎伴随着文化发展的历史。从汉代儒家文化成为正统文化后,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都追求君子之道,玉不再是封建王权的象征,开始成为士大夫的收藏品。所谓的“玉无价”,表示的并不是玉的实际价值,而是玉所承载的文化精髓。
“大部分玉器收藏者往往看重的是质地、造型和工艺,研究者收藏更看重的是玉器所包含的经济、文化信息,所取的方向不同,玉的价值衡量也就不一样了。”侯彦成解释。一块石器时代的玉石从外观上看根本无法和清代的玉器相比,一般人看重的可能是清代的选料、工艺,但在专家眼里,它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就是无价之宝。
失传的百分之三毫米
玉本无价。如果非要选出最贵重的一件展品,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指向了西周时期的一把玉戈,因为上面有一种已经失传的神秘工艺??游丝毛雕。比头发还细的玉雕工艺早在3000年前就出现,代表了当时玉雕工艺的巅峰。
丝是比毫米还细的长度单位,一丝等于百分之一毫米,人的头发大概是0。1毫米左右,大约是10丝。这把玉戈的把手处雕刻着一条龙,龙头的一部分用百分之三毫米(3丝)的细纹雕刻而成,这种比头发还细的雕刻工艺就是游丝毛雕,必须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纹理。
据专家估计,这种技法应该是用尖锐的石制工具磨出来的,属于精品中的精品。根据《周礼◎大宗伯》中所言:以玉作六器,以礼天下四方,以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圆形的玉璧是用来祭祀天的,方形的玉琮是用来祭祀地的,而这也正符合了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说法。这件作品是用来祭祀大地的器物,属于王权专用。
有趣的是,玉戈上的龙和现代人意识中的龙在外形上是有差异的。据专家介绍,最早的玉龙是红山文化出土的猪龙,一直到汉代,中国人对于龙的理解是没有腿的。而从唐代开始,龙的形态出现了三条腿,后来演变成四条腿。到清代,才正式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四条腿龙。
此次展览的古玉中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点,战国至汉代的龙形玉雕都是用云纹刻画,而从明清的玉器上,龙才出现我们熟悉的腿。同时,所谓“龙生九子”也是从汉代才开始。至今一些老四合院院门上的铜叩首就是龙的第九子??铺首,据说是老龙王不喜欢这个老幺,所以让它去看大门。
乾隆爱玉却损玉
秦汉时期是古玉发展的高峰,王公贵族都以佩戴使用玉器为荣。展出的战国时期玉卷体龙、汉代的玉龙都是封建王权的象征,“平常老百姓根本不能使用玉器。”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梁秀伟说。汉代古玉集商周以来古玉大成,无论是质地、工艺水平都极具代表。“特别是汉代征服西域后,新疆的和田玉成为了重要产地。”
盛世收藏。唐宋时期,国富民强,玉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征,开始飞入平常百姓家。唐代成为了玉器发展的分水岭,之后历朝历代虽然技术发展,但造型上还是以仿古玉为主。
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玉器发展达到顶峰,这和乾隆皇帝喜欢收藏玉器密不可分。乾隆二十四年平息了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乱,次年新疆即开始贡玉,每年春秋两贡竟达2000千克玉石,为皇家玉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乾隆时期玉器现存数万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玉寿山、玉福海及大禹治水玉山。乾隆还在《乾隆御制诗集》中对玉器的材质、造型、特点等进行了细致的评价和赞美,他在乾隆五十九年还下了一道禁令,禁止对大型玉石进行刻镂造型,以免浪费。对玉的喜爱可见一斑。
但乾隆在爱玉的同时也作出了损玉的行为,同他喜欢在观赏字画之后题字一样,他也喜欢在玉器上题字并加刻诗文,损坏了古玉的原貌,一些乾隆诗词都是通过玉器而保存下来的。
潘家园淘出战国古玉
本次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展品都是来自民间,这些古玩收藏者纷纷拿出自己的宝贝进行交流。玩玉讲究的是眼力和手感,收藏者的知识和经验最关键。此次展出的玉器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收藏家从各地的古玩交易市场淘来的。这其中就有潘家园旧货市场淘出来的宝贝。
2000年的冬天,侯彦成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转悠,玩玉的人一般都喜欢去旧货市场练眼练手。市场里一个地摊上的一对造型古朴的战国玉云纹环吸引了他的目光。圆形造型配饰是春秋战国时王公贵族最流行的饰品。玉佩上用阴刻手法(即线条是凹进玉体的雕刻手法)布满卷云纹,而且没有重复的纹路,工艺已经比较高超了。整个玉佩呈现暗红色,表明埋藏时间很久,玉沁(埋藏在土里的腐蚀程度)很厉害。
“当时一对才开价200元,我仔细看了,不是作假的,就买下来了。”侯彦成说,后来别人开价5000元他都没舍得卖掉。
而据甘肃的收藏家穆韦达介绍,因为现在收藏古玉大部分是“玩”唐代以前的,以战国和汉代为主,所以甘肃、陕西、山西成为了主要的玉器出土和交易地,此次他也有几件展品展出,大部分都是在兰州城关区的黄庙古玩市场淘来的。“玩这个的都去古玩市场练手练眼,玩多了就能辨别真假,但前提是你要见过真东西,玩过真东西。”他一语道破天机。
来源:北京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