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聊瓷器的九大鉴定诀窍,想不买精品都难。
1、轻重感
瓷器的轻重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而需要大量的上手实践,才能形成既贴近客观真实又有个性差异的“轻重感”。其中瓷化度的高低、胎体或釉层的薄厚、器皿的大小等任何细微的差别,都会影响瓷器轻重感的变化。
瓷器花瓶
2、干湿感
“古瓷会出汗”这句话便验证了瓷器的干湿感,同时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把瓷器捧在手里,其干湿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来说瓷器的年龄只有在200岁以上者才会有出汗的情况,但800岁以上的瓷器却也少有出汗的干湿感。而200年以下的新瓷,其手感是干而涩的,反复揉搓瓷器表面或者摩挲釉面会发出干涩、钝滞、刺耳的摩擦声;而800年以上的瓷器虽比较干,却有润、滑、爽的感觉,无论如何揉搓与摩挲都绝对不会出现干涩刺耳的摩擦声。
其次瓷器的釉质也会影响瓷器出汗的多少。总的来说透明釉比乳浊釉瓷器易出汗,玻化度高的比玻化度低的瓷器易出汗,另外瓷器干湿的手感与你是否汗手无关。
黄釉瓷器花瓶
3、润涩感
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而百年以上的老瓷器手感上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而且是越古老的瓷器越润、毕竟越老越爽就是这个意思。新瓷的生涩感、滞涩感、阻涩感是绝对不可以人为地令其跨越岁月的年轮,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越窑青瓷
定窑瓷器
4、软硬感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的感觉,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
瓷器手头的软硬感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的线性刚柔感、触觉的锐性利钝感的复合性感觉,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质地刚性的软硬感。越窑瓷器无论是釉色、廓线还是文饰比起其他任何瓷器品种都有一种生硬感,定窑的阴线刻画与耀州窑的阴地刻花工艺,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刚硬特性。
5、温凉感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顶级的瓷器,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瓷器),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6、生熟感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瓷器也会像瓜果一样,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烧成温度低的在1150度以下,则其声若瓦,为生;烧成温度稍高,在1200度左右的,则其声类硬木,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在1260度左右的,则其声如石,略有回声,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的,则其声像金,回声悠长,余韵悠然,为熟。瓷器越生其手感就越轻,也越易破碎,反之瓷器越熟则其手感就越重。
7、滑滞感
滑滞感既是润涩感的延续,又是润涩感的结果和原因。凡古瓷必滑,光滑、润滑、油滑不等,与滑润、滑腻、滑爽有别,但滑不可少、滑不可缺,凡古必滑,是古定滑。因而也就无滑不古,不滑非古,凡滞必新,是滞就新!
8、粗细感
瓷器的品种窑口不同、历史年代不同、保存环境不同、脱玻程度不同,都会使瓷器釉面粗细感方面产生巨大差异。古代民窑的瓷器,往往简易、粗糙、率意,其粗细感最为粗糙;古代官窑瓷器,尽管技艺水平和用工选料方面为历代之最,但终究逃脱不掉历史自然衰变的法则,所以其手感并不如近现代的新瓷那样精细,反而略显粗糙。
9、凹凸感
凹凸感对鉴定元代和明代中期以前的青花、釉里红的真伪意义重大。明中期以前的青花瓷器用的都是低锰高铁的苏麻离青进口青花料,所以在青花着料略重之处,往往呈现明显向下凹陷和釉面有锡银光泽结晶这两大突出特征。釉里红的情形与青花恰好相反,由于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对温度极为敏感,也极易流淌从而形成凸起,所以真正的明中期以前的釉里红瓷器往往都呈现出明显向上凸起和红色深浅不一有发黑、烧飞和绿苔点等突出特点,极易辨认且很难仿造。另外,宋官钧窰所独有的蚯蚓走泥纹也有凸起、凹陷和平展的三种形态和手感,在民国以前曾被作为判断钧釉的唯一标准。
不管怎么说,喜欢收藏瓷器的藏友们可以仔细阅读以上内容,掌握了瓷器的九大鉴定诀窍,你想不买精品都难。